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在當代中國油畫的多元圖景中,梁益君的風景創作如同一曲沉雄而清越的交響,既回蕩著巴渝山水的磅礴氣韻,又流淌著東西方藝術交融的現代性哲思。這位深耕畫壇數十載的藝術家,以畫筆為探針,深入自然與心靈的雙重秘境,在色彩的氤氳與筆觸的皴擦中,構建起兼具地域特質與時代精神的視覺譜系。他的藝術不僅是對自然物象的摹寫,更是一場關于文化根脈、藝術語言與生命體驗的持續追問。
《老莊祠邊坐忘亭》(油畫)50 x70 cm 20250411河北·石家莊
地域基因:在山水魂魄中尋根
梁益君的藝術根系深扎于巴渝大地的地理褶皺與文化肌理。這片被長江切割、被群山簇擁的土地,以其雄渾的峽谷、錯落的吊腳樓和云霧繚繞的梯田,構成了他視覺記憶的原始密碼。他筆下的山水并非客觀的自然再現,而是經過文化濾鏡折射的精神鏡像——那些層疊的山巒輪廓暗含著傳統山水畫的“龍脈”走向,蜿蜒的江流肌理則流淌著巴渝先民與自然共生的生命智慧。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浸潤,使他的作品超越了風景畫的表層審美,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圖騰。
《Ghost Trees-Pebble Beach》(油畫)60.9 x76.2 cm 20240708 加州.蒙特雷
在技法層面,梁益君將地域文化的骨血融入創作基因。早年的版畫訓練賦予他對造型的概括力與線條的表現力,這種源自木刻藝術的“刀筆意識”,在油畫創作中轉化為對塊面結構的精準把控:他善于用粗糲的筆觸勾勒山體的筋骨,以層疊的色階渲染云霧的氤氳,使畫面在厚重與靈動感之間達成奇妙平衡。這種融合了本土藝術經驗的表現手法,打破了西方油畫的單一語系,為風景創作注入了東方美學的詩性特質。
《松石小景》No.7(紙本油畫)阿詩油畫紙對開20241106 北京·小天竺
語言突圍:在中西交響中重構
梁益君的藝術探索,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油畫民族化的當代實踐。他承續了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中西調和”的精神衣缽,卻拒絕簡單的形式拼貼,而是從文化心理結構層面尋找融合的密鑰。在色彩運用上,他既深諳西方印象派捕捉光影瞬間的精妙,又深諳中國傳統色彩觀中“隨類賦彩”的寫意精神——那些跳躍的暖黃與靜謐的青灰,不僅是自然光線的視覺轉譯,更是心境與節氣的隱喻符號。
《松石小景》No.6(紙本油畫)阿詩油畫紙對開20241106 北京·小天竺
這種語言重構的背后,是對“寫生”概念的重新詮釋。梁益君的寫生并非對景描摹,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現代演繹。他在巴山蜀水間跋涉時,畫筆始終與心跳共振:面對瞬息萬變的光影,他以直覺捕捉自然的“氣脈”,用快速的筆觸定格稍縱即逝的情緒;面對靜謐的村寨,他以凝視穿透表象,在屋瓦的肌理與老樹的虬枝中窺見時光的刻痕。這種將生命體驗轉化為視覺語言的能力,使他的作品兼具現場感與永恒性。
《花園溝.核桃樹》(油畫)80 x100 cm 20250314四川.彭州.葛仙山
精神維度:在自然詩學中追問
梁益君的風景油畫,最終指向對人類生存境遇的哲學思考。他筆下的山川河流,既是物理意義上的自然存在,更是精神返鄉的隱喻載體。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他的創作如同一劑良藥,療愈著現代人的精神失語:那些蔥郁的山林、寧靜的田疇、蜿蜒的小徑,構建起一個遠離喧囂的“理想國”,卻又并非逃避現實的烏托邦——畫面中隱含的勞作痕跡、村落炊煙,暗示著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折射出對"天人合一"傳統智慧的當代呼喚。
《江邊的古鎮茶館》(油畫)60 x160 cm 20250325永川.松溉古鎮
這種精神深度,源于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認知。梁益君始終相信,繪畫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心性的投射。他的筆觸因而具有了人格化特征:奔放處如江河奔涌,細膩處似細雨潤物,厚重處若古木滄桑。這種充滿生命力的繪畫語言,使每一幅作品都成為獨特的精神切片,既映照著藝術家的心靈軌跡,也為觀者提供了反觀自身的鏡像。當我們凝視他的畫作時,看到的不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個藝術家對世界的深情與坦誠。
《遠望天使之城》(油畫)101.6 x76.2 cm20240617 加州·爾灣
梁益君的藝術之路,是一場永不停歇的精神跋涉。他在巴渝山水間行走,在中西藝術間行走,在傳統與現代間行走,最終在畫布上抵達了一個獨特的精神境界:那里既有地域文化的堅實根基,又有現代藝術的開放視野;既有對自然的虔誠信仰,又有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他的創作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從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生命與世界的對話,是用色彩與線條編織的精神圖譜。在這個圖像過剩的時代,梁益君以專注而深情的筆觸,為風景油畫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也為當代藝術如何扎根傳統、回應時代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啟示。或許,正如他始終相信的那樣:當畫家的腳步沾滿泥土,當畫筆浸透對土地的熱愛,每一幅作品都將成為照亮人類精神家園的星光。
(文/DeepSeek)
《風化-從錫安到馬蹄灣》No.2(油畫)121.9 x91.4cm20240624
《河美·雞鳴河畔》(油畫)80 x60 cm 20250410河北.石家莊
《春來長江邊》(油畫)60 x160 cm 20250326重慶.永川.朱沱鎮
畫家簡介
梁益君,男,1960年生于重慶。1977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2年-1989年,就職于涪陵群眾藝術館。1989年-至今,于四川美術學院任教。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油畫學會理事。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