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國畫的老師總愛把技法說得神乎其神,仿佛畫畫是修仙渡劫。但您翻開《芥子園畫譜》這類老祖宗留下的教材,會發現古人教得明明白白——梅蘭竹菊怎么起筆,石頭怎么皴擦,就像教做菜放鹽還是放糖一樣實在。
我教學生就認這個理:能說人話就別裝神仙。教初學花鳥的新手,同一個技法能反復教七八遍,每屆學生結業都送臨摹稿,生怕他們回家練不好。但遇到那些已經小有名氣的學生,提醒三次還不改毛病,我就不多嘴了——畢竟修行在個人。
學畫方法有講究,孫其峰老師有個妙喻:"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與其啥都學個皮毛,不如先死磕一個技法。比如專攻畫蘭花,練到閉著眼都能畫,再去學畫竹子就輕松了。這就好比打游戲先練滿一個技能點,后面升級自然快。
拜師這事兒也門道多。舊時師傅手把手教,雖然教得精但學生太少;現在大課教學又容易流于表面。我的建議是"大小通吃"——既要去美院打基礎,也要私下拜名師。就像吃飯不能光吃主食,得葷素搭配。
學寫意花鳥別急著上工筆,就像學游泳先學狗刨再學蝶泳??梢詮牟杌ㄈ胧志毠P法,這種五瓣花結構簡單,練熟了再挑戰復雜的花型。記住先坐穩再跑跳,別一上來就畫活蹦亂跳的鳥。
臨摹是必修課,但別當復印機。先照著老師畫作臨,從構圖到配色都要像模像樣。等吃透老師技法了,就該"尋根"了——找老師的師承,順著往上追到明清甚至宋元大師。這就好比查家譜,找到源頭才能理解流變。
關于畫材別太嬌氣,王雪濤先生當年用包裝紙都能出佳作。我畫《阿肥》用的就是廣西土產的粗沙皮紙,關鍵在適應不同紙張特性。就像好廚師不能挑灶臺,給你啥工具都能出活。
學生常問的"畢業標準"很有趣:會點苔蘚就算出師。那些看似隨意的小苔點,點好了能讓畫面透氣,點不好整幅畫就毀了。這就像炒菜最后撒的那把鹽,分量拿捏全在經驗。
握筆姿勢更不必拘謹,站著坐著都行,順手就好。就像拿筷子吃飯,只要夾得起菜,管你是三指捏還是五指抓。畫畫順序也隨心,覺得牡丹好畫就先畫牡丹,枝干難就留著后面慢慢啃。
最難的其實是畫草,看似簡單實則要畫出風中搖曳的韻律。建議從靜止的花卉練起,等筆墨功夫到家了,再挑戰動態的草葉。記住畫鳥先畫蛋,所有禽鳥身體都是橢圓形變化來的,抓住這個基本型,再添羽毛特征就容易了。
學畫終歸是場馬拉松,別被那些玄乎的理論嚇住。保持平常心,該臨摹就臨摹,該寫生就寫生。筆墨功夫在日積月累,就像煲老火湯,急火快燉出不來滋味。那些勸你走捷徑的,多半自己還沒認全筆墨紙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