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國畫作品《向海圖強》(8670㎝x4365㎝)草圖一草圖二草圖三草圖四青島瀾灣美術館桔子酒店上半部分投影透稿下半部分投影透稿繪制正稿繪制正稿作者:陳琳作者:祖偉威作者:曹廣勝作者:徐懷敏友情客串梁棟作者:胡佳寧作者:張震作品完成作者合影落款蓋章裝裱后修復赴上海安裝與山東濰坊七分齋安裝人員合影主創人員安裝現場合影會議室全景
2025年1月10日,巨幅國畫作品《向海圖強》(8670㎝x4365㎝),歷時41天在青島瀾灣藝術小鎮瀾灣美術館創作完成。
2023年年底應上海方面邀請意向創作此畫,2024年1月與多年創作搭檔祖偉威開始構思草圖。期間先后兩次赴上海陸家嘴寫生和搜集創作素材及相關資料,同時到需求作品的現場感受空間大小和確定作品尺寸。經過7個月時間反復研究修改,共完成了4個草圖樣稿。2024年8月,經多方審議,《向海圖強》樣稿獲得通過。
10月初,開始尋找創作場地,先后從北京、上海市區、上海周邊區縣,杭州、蘇州、南京、寧波、威海等省市選擇,但因作品尺寸較大,以上地區均未能達到創作空間的條件和要求。幾經波折最終在10月底選擇了青島瀾灣藝術小鎮瀾灣美術館,同時委托好友瀾灣美術館徐懷敏館長提前做好創作場地及創作人員吃、住等相關事宜。
11月初,根據相關要求組建7人創作團隊:
陳琳(北京):中國美協原理事、一級美術師
祖偉威(威海):高級美術師
石照東(寧波):一級美術師
曹廣勝(大連):旅順美協主席
徐懷敏(青島):青島瀾灣美術館館長
胡佳寧(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
張震(內蒙古):內蒙藝術學院研究生
11月26日,創作團隊人員分別從北京、寧波、威海、大連和內蒙等地進駐青島瀾灣美術館和桔子酒店。
11月27日,在瀾灣美術館展開創作的各項準備工作。用時四天完成了從安徽采購特種尺寸宣紙、在青島采購各種繪畫所需材料、租用升降機、絞手架,請施工隊制做安裝6米*10米畫板等工作。
安裝現場
11月30日,創作團隊開始勾線上稿。因作品尺寸比較大,普通宣紙不能滿足整體畫面需要,無法一次完成上稿,無奈之下我們只能分幾步進行:一是用兩張3米*10米宣紙拼接,分上下兩部分,分開進行上稿。二是由于畫幅太大,既使分兩部分上草稿也無法人工完成手繪,只能借助投影儀將草圖投在宣紙上人工打輪廓線。三為避免因尺幅過大出現斷裂破損情況,正稿同樣分上下兩部分分開畫。盡管借助投影儀也只能將兩張大紙分四次投影拼接完成透稿。
12月3日,進入上半部分正稿工作,這部分以上海陸家嘴城市建筑為背景。歷時十天上半部分正稿完成,隨即進行二張拼接進行下半部分勾線上正稿,這部分是以黃浦江和海軍艦艇編隊為重點。兩部分拼接后,如何把控畫面的整體和統一,難度逐漸顯現出來,困難在于它所表現的是以城市現代化建筑和軍艦編隊兩個部分,從作品形式和內容上與中國傳統的建筑和山水有很大區別,如果用傳統筆墨的表現手段和語言去刻畫,不足以體現上海大都市快速發展的風貌,也不能凸顯海軍現代化建設的特征。
如何把握分寸,怎么畫?用什么方法去畫是關鍵。之前,我們雖然己經在草圖樣稿上有過多次嘗試,但四尺大小草圖和5x10米的大稿相比,無論在視覺上、還是筆墨色彩上,畫面出現的效果都會有很大區別。最后大家統一認識,在小稿的基礎上必須進行再創作,進一步豐富完善畫面。但能否畫好,依然取決于我們創作團隊對這幅畫的駕馭能力和繪畫水平。以陳琳和祖偉威為首的主創人員經反復研究,并根據宣紙的特性與紙的薄厚多次進行實驗比較、試筆墨、試色彩,待充分感受不同效果后,一致決定避開純寫意水墨,采用兼工帶寫方法去完成這幅作品。
反復研究構圖及表現方法
畫的過程當中,嚴格要求創作人員按預定步驟進行:一、勾線上色,找結構。二、深入結構關系、統一色調。三、畫面統一調整。在使用材料方面,要求時刻保持水質干凈、淡墨淡色、確保顏色無雜質,必要時將調好的顏色經過濾后方可使用,以保證畫面純凈透明。同時要求畫面中所有的物象在用筆、用墨、用顏色不可以一次完成,嚴格把控在三遍以內,逐步深入完善畫面透視關系、虛實關系、水墨變化和色彩的統一性、完整性。
2025年1月10日,歷時41天的艱苦創作,作品收筆完成。
1月11日同日送濰坊七分齋畫廊裝裱。1月21日,接到作品裝裱完成信息,前往濰坊修改調整因托裱收縮拼接出現的錯位偏差等問題。
2025年2月25日,陳琳、祖偉威、曹廣勝、徐懷敏四位主創人員及裝裱公司安裝人員,分別赴上海監督與安裝作品,26號作品完成安裝,27號下午作品與上海三方交接。
至此,從2023年底開始論證、創作意向、草圖定稿、確定創作、作品完成到作品交接,歷時近二年的時間終于圓滿劃上句號。
編后語
能夠參與作品《向海圖強》的創作,對于從事美術創作的人來說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也是每一位畫家的藝術生涯中難得一次經歷。
此作品因為上海重要外事場館創作,所以在創作上首先要考慮將中國文化元素放在首位,既要突出主題又要章顯中國畫的筆墨特性。無論從創作內容、藝術表現和超常尺寸上,對于創作人員都是一種考驗和挑戰??梢哉f,這幅作品的創作難度超越了國內很多大幅作品。
首先,從形式上它已經突破傳統山水畫和目前常見城市風景畫的界線,它把現代化都市建筑、現代化艦艇裝備和傳統意義的云水畫法相結合,在視覺上打破傳統二維空間透視,強化了物象的形與質,借鑒吸收西畫構圖,用獨特新穎的繪畫語言表現上海陸家嘴城市建筑全貌,并巧妙將黃浦江水域和艦艇編隊跨視距納入其中。其次,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既不失中國畫傳統寫意性,同時又將工筆界尺畫畫法融入其中,把工和寫的尺度把握的恰到好處,至使作品更加生動完美和具當代性。整個畫面既體現上海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與大都市的繁華,同時還突出展示行駛在黃浦江上保衛祖國日益強大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視覺上既有其維美性又有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靜觀作品,可以看出無論從創作的主題內容還是從專業學術層面,主創人員和參與者,對文化藝術內涵都有著正確的認知與良好修養,對“筆墨當隨時代”、“為祖國山河立傳”現實主義題材的城市風景景畫創作內函,賦予了嶄新的解讀和全釋。作品充分體現出主創人員駕馭大幅作品的豐富經驗和能力。這幅作品,在中國畫專業的探索上是有學術性的,在現實體裁主題創作上是有突破的,在中國畫創新與實踐上,具有一定示范性。
作品能在40多天無休息日的狀態下完成創作實屬不易,這離不開創作團隊的精誠合作與相互配合,離不開團隊每一位作者對此作品的主題與內容心存敬畏之心,離不開團隊成員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這體現出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應該在探索中、變化中不斷發展進步。
最后,對這次創作前期在尋找創作場地的過程中,得到諸多方面諸多朋友給予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對創作團隊各位畫家的艱苦付出表示忠心感謝!
(文/陳琳,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理事,全軍高級職稱評委、美展評委,書畫頻道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畫院研究員,北京蘭池書畫院院長,海軍創作室專職畫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