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多方數據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突破60%,而從2016年開始懸掛了近9年的漸變綠色車牌卻因小米董事長雷軍的一席話再次引發熱議。
近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兩會上呼吁“優化新能源車牌樣式”,認為當前車牌“新能源汽車的綠色號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汽車產品的設計效果,現有汽車號牌不具備智能化能力,難以滿足日常出行、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發展需求”。
中國車牌設計始終與時代需求緊密相連。早年的“86式”車牌模仿日本風格,采用綠底白字、上下分行的版式,其核心是解決計劃經濟時代車輛分類管理的剛需。
1992年推行的“92式”藍牌則轉向歐盟風格,以省份簡稱+字母的編碼邏輯,適應了改革開放后車輛激增的管理挑戰。
2016年誕生的新能源綠牌,以漸變綠色強化環保屬性,但設計上卻常常被車主們詬病為“色彩突兀”以及“與車身美學割裂”。而這也正是雷軍就此發起兩會提案的緣由。
從歷史脈絡看,中國車牌始終以功能性為主導,從純數字到字母混排,再到新能源專屬的綠牌,容量擴展與防偽需求雙雙升級,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一面鏡子。
然而,在時代審美的進步下,這種“功能優先”的設計傳統,在智能汽車時代逐漸顯露出審美的滯后性。
縱觀全球,車牌設計其實早已超越單純的管理工具屬性,演變為國家文化和技術能力的展示窗口。在網上,不管是日本白底綠字,主打極簡風格,輔以地域特色圖案的車牌,還是歐盟允許嵌入成員國國旗、徽章等元素的兼顧標準與個性的白底藍邊車牌,抑或是車主可自選支持公益組織的定制圖案,讓車牌成為生活展示窗口的車牌,都成為了不少車友們的羨慕對象,甚至于我國港澳地區的車牌設計也成為了審美更高級的存在。
反觀中國現行綠牌,其高飽和度的漸變綠色雖意圖傳遞環保理念,卻因缺乏與現代汽車設計的色彩協調性,往往被批評為“破壞車身整體美感”。
雷軍的提議并非單純呼吁“美觀升級”,而是指向更深層的產業邏輯。中國車牌的每一次迭代,本質上都是一次產業迭代的鏡像。
雷軍的提議本質是呼吁從“管理者視角”轉向“用戶視角”,讓車牌成為智能汽車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割裂的“政策補丁”。當新能源汽車承載著中國制造業高端化的雄心,其“身份證”的設計,或許確實也該迎來一場靜悄悄的“美學革命”了。
當然,換牌也面臨著諸多的現實挑戰,全國2000余萬塊綠牌,更換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背后的交管系統、ETC識別等基礎設施的重設也是一個巨額工作量。
總之,雷軍能在兩會上將這事提出來,本身就意味著換牌這事有公眾探討的空間,畢竟新能源車牌優化既是消費升級下“顏值經濟”的訴求,也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強國的具體表現,雷軍的提議如同一枚探路石,能否激發出科技+美學的平衡方案,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