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第二軍區司令本辛不久前揚言,真要是爆發沖突,三天就能把柬埔寨全境拿下,然而這一豪言放出后沒幾天,沖突就真的發生了。
7月24日,柬泰戰火再起,這次交火雖然從早上開始,持續的時間不長,但烈度不低。柬方表示,泰國軍隊當天對柬境內發動了8次打擊,甚至連F-16戰機都出動了,攻擊范圍包括古寺、人口密集區和戰略要點,許多地區都傳來傷亡消息。泰方則指責柬軍先開火,還炸了加油站、民房,導致至少12名泰國人死亡,其中還包括兒童。
可不管誰先開火,結果是實打實的:泰國空軍高調出擊、火力猛攻,最終卻沒能守住地盤。據多方消息報道,半天不到,原本駐守在Ta Krabei古寺、Ta Muen Thom古寺和“三角地區”的泰軍,竟被柬埔寨軍隊打得節節敗退,關鍵據點全被柬軍控制了,一時間,“三天攻占柬埔寨”的說辭成了笑柄。要知道,泰軍原本靠著武器先進、兵力充足,一直是地區強軍的代表;反觀柬埔寨,裝備老舊、預算不高,主打一個“土法上陣”,可這場硬仗下來,誰輸誰贏似乎一目了然。
無奈之下,泰軍也用起另一個辦法,資料顯示,泰國外長瑪里已火速飛往美國紐約,跑去聯合國總部搬救兵,他在現場控訴柬埔寨先動手,還痛批對方襲擊了泰國醫院、學校和平民區,嚴重違反人權和國際法。但柬埔寨的說法也不含糊:你們泰國軍隊先動無人機偵察,先越境。這場沖突到底是誰先動的手,各執一詞,但從戰果來看,柬軍顯然更敢打、更有準備。
就在泰國外長在聯合國哭訴的同時,47個國家也收到了來自相關方面的通報,內容大概率是關于泰柬沖突升級的信息。這意味著,這場本來只是邊境摩擦的事件,正在被放大為國際議題。
事實上,從來龍去脈來看,這場沖突爆發的也不算突然。早在5月28日,泰柬雙方就在邊境發生過一次交火,且造成一名柬軍死亡;隨后,緊張局勢不斷升級,6月又發生了“叔叔門”風波——泰國總理佩通坦和柬前首相洪森通話內容外泄,還把泰軍稱為“瘋子”,結果引發兩國輿論地震,外交信任幾乎斷裂;7月16日,泰軍在邊境巡邏時踩中地雷,直接導致人員重傷,這被泰方認為是柬方新埋地雷故意挑釁;23日,兩國雙雙宣布降級外交關系,24日,邊境炮火全面升級。前因后果,已經非常清晰。
于是面對鄰國交手現狀,中方明確表態。在7月24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泰柬兩國都是中國的友好鄰邦,是東盟的重要成員,妥善解決問題符合共同利益。中方也將繼續“勸和促談”,盡最大努力推動雙方冷靜下來。可以看出,中方的立場是斬釘截鐵的:不偏不倚、秉持中立,但絕不允許東盟內部因為一場舊賬引發更大危機。
畢竟,中國一貫倡導地區和平、睦鄰友好,這種突發的邊境沖突若升級,不僅影響中泰中柬關系,也可能動搖整個東南亞的穩定格局。最關鍵的是,一旦動蕩失控,西方勢力趁虛而入,扶持某一方對抗另一方,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中方出手不是為了站隊,而是為了“穩局”。外交說辭雖不激烈,但態度非常明確——不要讓小事變大,不要讓歷史問題成為現實傷口。
從國際層面看,這次47國收到通報,說明局勢已經引起廣泛關注。按理說,邊境爭議屬于雙邊事務,可如今卻變成了多邊安全議題。這是否意味著某些外部勢力也在推動事態升級?目前看還沒有直接證據,但分析來看,泰國赴美“求助”這一動作,不排除會為引入外部干涉提供契機,畢竟,在亞太戰略中,美國一貫采取“以小制大”的策略,哪怕是一場地區沖突,也可能成為干預的突破口。
所以對我們而言,這一切都不是“事不關己”泰國和柬埔寨都是“一帶一路”的參與國,雙方邊境地區更是多個中資項目落地的關鍵區域,一旦沖突持續,不僅人員安全成問題,項目推進也將受阻。
現在,局勢仍在膠著,但雙方都不愿首先停手。泰國說:要打就打到柬方回頭;柬埔寨說:這是自衛反擊,我們守住了領土。但打得越久,成本越高,影響越大。特別是已經有47國關注、聯合國介入的情況下,局勢如果再升級,可能不是兩國能自己解決的了。
現實告訴我們,地緣沖突從來不是簡單的拼軍力,更不是一句狠話能定勝負的。現在的局勢已經把泰柬兩國都逼到懸崖邊,中方斬釘截鐵地站出來喊話,不僅是對雙方的提醒,更是對整個東南亞局勢的穩定注腳。至于這場沖突到底何時能停,那還要看雙方誰先低頭、誰能守住理智,如果再打下去,真不是“三天”能解決的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