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3月2日,英國首相斯塔默召集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十余國領導人,高調宣稱要“重塑歐洲安全秩序”,卻在同時強調要和“美國通報”。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場以“對俄強硬”為基調的會議,竟頻頻將矛頭轉向中國。從歐盟外長到馬克龍,盡顯歐洲依然想要“聯美制華”的底蘊。
那么這場峰會為何會如此“分裂”?歐洲國家想要將矛頭對準中國又為哪般?還有美國面對歐洲的“獻媚”又會改變態度嗎?
就在美俄高級官員在沙特就俄烏問題舉行會談前夕,歐洲國家緊急在巴黎召開會議。這像是一個縮影,預示著歐洲被美國“孤立”后,開始“被迫”走上了“獨立自主”的步伐。
接下來的發展證明了這一看法并沒有錯,聯合國安理會上美歐兩國針對“俄烏和談”產生了不同意見。
在基輔舉辦的“支持烏克蘭”峰會,根據澤連斯基的“成果匯報”來看,在40多個表示對烏支持的國家和組織中,同樣沒有美國身影,反而是歐洲國家“盡顯賣力”。
日前這一分歧“仍在加深”,又一次事關“烏克蘭問題”的歐洲峰會在英國召開,同樣沒有美國的身影。
只不過這一會議開著開著卻“變了味道”,歐洲國家在“商討”中,重新將“槍口”對準中俄,大有走上依附美國“老路”的意味。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3月2日,歐洲領導人齊聚倫敦舉行一場“烏克蘭相關”峰會。根據新聞報道,這次出席的人士除了歐洲多國領導人,還有北約與歐盟的高層,以及烏總統澤連斯基。
由于在英國召開,所以英國首相斯塔默自然成為了會議的“主理人”,在他的推動下這場“倫敦峰會”也拋出了四大核心共識:
強化對烏軍援、施壓俄羅斯讓步、確保烏克蘭的主權和安全、構建烏克蘭“永久安全框架”。
其中尤其是英國,更是直接承諾向烏提供16億英鎊貸款來“采買”防空導彈,法國也提議在和平協議后派遣維和部隊。
然而,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會議,卻被不少媒體戲稱為“沒有刀叉的晚宴”。
這是因為既無美國參與,更缺俄烏直接對話,所以所謂“三大目標”背后的實際上是歐洲“空心化”困局。
第一,當歐洲的“軍事雄心”遇上美國的“戰略抽身”,背后充滿的都是歐洲政客“無奈的眼淚”。
在會議中英國高調宣布將聯合法德等國制定停戰計劃,可前一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卻直言:和平協議需要烏克蘭讓渡主權,歐洲自行負責安全保障。
更諷刺的是,就在近來美國共和黨多名高層已經公開暗示:澤連斯基該下臺。美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更揚言“烏克蘭或需更換領導人”。
雖然此事有日前“澤連斯基大鬧白宮”一事的影響,但歸根結底當歐洲試圖以軍援綁定烏克蘭未來的時候,根本無法防范美國“用換人來重新綁定美烏關系”的冷酷想法。
所以斯塔默才在宣稱組建歐洲“志愿聯盟”后,補充一句要和美國商討該計劃并“共同推進”。這意味著表明“避免西方分裂”背后的,正是歐洲的“空心感”。
其次,歐洲制裁俄羅斯的“政治正確”撞上的卻是源自經濟的“反噬”。盡管歐盟對俄發起第16輪制裁,但歐企仍然不得不為能源價格上漲買單。
像是斯洛伐克聯合工業公司董事會成員愛德華就于日前表示,
時下能源公司以天為單位來報價,甚至可能15分鐘就會改一次價格,所以價格成本根本無法估算,這讓很多企業“舉步維艱”。
因此當斯塔默宣稱要“切斷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淪為一句空話,更何況俄駐法大使梅什科夫早已警告過:歐洲若派兵即視同宣戰。
在這場制裁與反制的拉鋸戰中,歐洲正淪為美俄博弈的“夾心層”。
事實上正是歐洲的“安全焦慮”催生了這場峰會,但缺席的美俄讓所有承諾淪為“空中樓閣”。
那么歐洲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成為該峰會的“轉折點”,部分歐洲政客在俄烏問題上進退維谷時,竟將矛頭轉向中國。
這種外交邏輯的混亂,折射出歐洲戰略自主性的深層危機,而且因此產生了不少“荒誕”外交“名場面”。
荒誕場景之一,就是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華盛頓與特朗普會晤時,竟將烏克蘭危機與對華戰略捆綁,聲稱“若不對普京強硬,美國將無法遏制中國”。
然而,中方早已明確表態:中國不是沖突當事方,更反對將危機工具化。馬克龍的“甩鍋”表演,恰恰暴露其無力調和與美國矛盾的窘境。
荒誕場景之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邊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一邊承認“歐洲需要中國參與綠色轉型” 。
這種“既要中國市場又砸中國飯碗”的雙標,證實了歐洲對華“經濟依賴”與“政治對抗”的撕裂感,這足以讓他們在價值觀與現實利益間“精神分裂”。
而中方對歐洲不斷“禍水東引”的回應也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直言,沖突升級的根源正是協議執行缺位與信任崩塌。
另一方面,中國則選擇用多邊合作破局:不管是聯合巴西推動和平倡議,還是在聯合國框架內凝聚發展中國家共識,形成“和平之友”小組都是如此。
當然,美歐作為“塑料盟友”的狀況,還是在于斯塔默高呼“避免西方分裂”時美國的所作所為。
上個月底美俄第二輪“閉門會談”中,不僅沒有將烏問題納入議程,甚至普京還直接表示“要避免西方干擾俄美對話的企圖”。
這個干擾指的是誰?已經不言而喻。
可以說,當特朗普政府一邊對歐洲揮舞關稅大棒,萬斯副總統一邊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炮轟“歐洲背離民主價值觀”時,歐洲對美的“團結”已經成為了“鏡花水月”。
所以當倫敦峰會落幕后,就算斯塔默的“團結宣言”仍回蕩在會場,但國際社會中已經“風雨欲來”。
這種戰略上的“人格分裂”,終將把歐洲拖入更深的泥潭。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倫敦峰會七要點:走到十字路口,歐洲為烏克蘭制定和平計劃》
央視新聞《記者觀察丨倫敦烏克蘭安全峰會:考驗西方團結的“試金石”》
大皖新聞《美官員:俄烏均需作出讓步 由歐盟“下場擔保”》
觀察者網《美共和黨人紛紛要求“辭職”,澤連斯基:可以,但除非烏克蘭加入北約》
國際在線《歐洲頭條丨“只當美國追隨者,對歐盟來說是一場悲劇”》
澎湃新聞《美俄第二輪會談落幕:推動外交使團正常化,烏問題未納入議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