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1985年,山東沂南縣。
一個老人,帶著自己的兒孫,全家出馬,舟車勞頓,只為赴一場多年未竟的重逢。
面對著一個74歲的老婦人,同樣已生白發的他,卻沒有絲毫猶豫,當眾下跪,叫了一聲娘,一時間老人已是滿臉淚水。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明明這兩人之間沒有絲毫血緣關系。
故事要從這位老婦人說起,婦人名叫明德英,生于1911年。
從她出生開始,就幾乎沒有離開過沂南縣老家一步,小時候,明德英的母親就早亡了,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明德英就是跟著繼母長大的。
雖說在那個年代,男人有個三妻四妾是正常的,但是繼母畢竟不是親生母親,對明德英的照顧也談不上不好,卻也遠遠比不上親生孩兒。
在明德英年幼的時候,她生了一場大病,如果是親生母親在,或許積極治療,不會造成任何問題;
可是畢竟是繼母,對她的照顧沒有那么仔細,因此,使得她耳朵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從而失去了聽力。
因為沒有聽力,漸漸的明德英,也就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明德英的聾啞問題,可以說都是這場疾病造成的。
不過,明德英的家庭,并不是大戶人家,就算是聾啞人,也必須努力的干活,才能生活下去。
在當時的戰爭年代,底層人民的生活是相當困苦的,明德英在聾啞之后,生活愈發困難了。
到了她快30歲的時候,在旁人眼里已經是個老姑娘了,可是因為她是聾啞人,沒有人愿意跟她結婚。
明德英成了一個可憐的大齡剩女,在當時的年代里,女人嫁不出去,可是會被十里八鄉的人笑話甚至是戳脊梁骨的。
然而,被人指指點點,也不是明德英悲慘生活的終極形態。
當時的山東,經常遭災,也正是因為山東十年九旱,農民的收成難以保證,所以才有了轟轟烈烈的闖關東,走西口之類的大規模人口遷徙。
到了民國時期,雖然這樣的遷徙活動少了很多,但山東在當時依然是困難,明德英嫁不出去,家里又窮,甚至窮到揭不開鍋,吃不飽飯,作為剩女,明德英的生活就更艱難了。
為了活命,她不得不外出乞討,以此為生。
然而,當時誰家有多余的糧食呢?乞討也不能解決吃飯問題,甚至她還差點死在路上。
就在明德英走投無路的時候,她認識了隔壁村一個四十多歲的,跟她家一樣窮的單身漢李開田。
因為李家的狀況也實在是糟糕,根本沒有人愿意嫁給他,所以李開田一直未婚。
當村民看到明德英的時候,就覺得這兩個人也算是合適,在村民的撮合下,明德英好歹算是有了一個家。
有了家庭之后,兩個人互相扶持,雖然生活還是很困難,但是總歸是能有口飯吃,不至于餓死。
就在兩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開始有盼頭了的時候,日本人來了,剛剛有點起色的生活,再度跌入了谷底。
自己的生活困苦,但卻不掩善良的本質
1940年,日本人開始在沂蒙山區大掃蕩,妄圖全殲八路軍。
其中一位戰士戰斗中受傷,他叫莊新民。
當時他年僅18歲,卻異常英勇,拖著重傷的身體,反而是憑借意志力愣是暫時逃出了鬼子的追擊。
不過受傷加走散,這可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如果再被日本人發現了,幾乎是必死無疑的。
為了不被發現,莊新民只得跌跌撞撞,漫無目的的找庇護所,終于他的身體徹底撐不住了,昏死過去。
等到他醒過來的時候,他才發現,正是李開田救了他。
事實上,李開田的義舉,也是擔著天大的危險的,畢竟日本人隨時隨地會來各種掃蕩,如果發現李開田家里藏著八路軍,那可是死路一條。
因此,當李開田發現了莊新民的時候,就立刻脫掉了他的軍裝,一把火燒了個干干凈凈。
當時,明德英已經跟李開田生下了一個孩子,明德英在家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孩子。
當李開田把莊新民帶回家的時候,明德英都驚呆了。
小小的戰士,一身傷病,渾身失血,樣子實在是嚇人。
但是明德英卻絲毫不慌張,雖然她沒有什么文化,也不懂的國家大事,但是她知道,八路軍是好人,是打日本鬼子的,是幫助老百姓的。
所以,明德英立刻把莊新民扛到炕上,幫他清理傷口。
可就在這個功夫,日本人來了,這可把明德英給嚇壞了,若是日本人來的再早幾分鐘,恐怕就要穿幫了。
明德英悄悄的把莊新民蓋在被子里,一邊小心翼翼的與日本人周旋,雖然聽不懂日本人說的話,但也大致知道他們肯定是問八路軍的下落。
面對這樣的掃蕩,他們已經習以為常,明德英夫婦順手就指向西邊,提示日本人八路軍往西邊去了。
眼看著日本人走了,明德英夫婦趕忙轉移莊新民,如果讓日本人知道這里有八路軍,這件事可就大了,不但自己一家要被牽連,八路軍小將的生命也保不住。
就這樣,明德英夫婦既要時刻留意著日本人的動向,又要經常轉移受傷的莊新民。
在不長的時間里,莊新民住過稻草堆,躲過陰冷的山洞,甚至有一次,還不得不藏身田埂旁的水溝才勉強躲過一劫。
雖然日子過的很艱難,但好在莊新民年輕,身體又好,再加上當時明德英正處于哺乳期,有奶水。
盡管當時明德英年僅30,小將莊新民也已經十八,這樣的年紀換做一般人,必定是頗有芥蒂,但是為了救命,明德英也顧不上那么許多,把自己的奶水喂給莊新民。
這才讓莊新民撿回一條命。
雖然人活了過來,但養傷的日子依舊不平靜,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更何況莊新民的傷如此嚴重。
明德英一家本就不富裕,但是面對這個素不相識的外人,還是傾盡所有。
為了能讓他的傷病盡快恢復,不但把家里僅有的糧食都優先拿給莊新民吃,甚至還把留著下蛋的雞也殺了給莊新民補身體。
這些,都讓年輕的莊新民看在眼里,過意不去。
畢竟如果不是遇到他這檔子事,恐怕也不會讓明德英家里的日子愈發艱難。
因此,莊新民打定主意,只要能下地走動,就趕緊離開明德英,一來,他要趕上大部隊,還要繼續打鬼子,二來,他不想讓明德英夫婦再為自己破費了。
就這樣,等到莊新民走路還有些踉蹌的時候,他還是提出要離開的話。
明德英不放心,自然是不讓他走,可是莊新民卻堅持要返回戰場,他對明德英說:
“你就是我的爹和娘,革命事業還需要我,我必須走,你們的恩情我永遠不忘,如果我還能留下這條命,一定回來孝敬你。”
一生的牽掛,一輩子的承諾
戰爭勝利之后,莊新民歷經風霜,總歸是平安迎來了新中國。
此時,他也隨著部隊去到上海執行任務。
有了新工作的莊新民,雖然一心一意的撲在工作上,但是對與明德英夫婦卻一直忘不掉。
但當初自己走的匆忙,再加上本就病怏怏的,任憑他如何努力回想,都記不清楚明德英的家到底是在哪里。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只得一封又一封信件寄往沂蒙山區,拜托當年的戰友幫忙在當地打聽消息。
直到1955年,莊新民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了明德英夫婦的住址。
得到消息,莊新民第一時間就想要請假去山東看望明德英,可是當時莊新民的直屬領導陳毅元帥安慰他:
“革命事業為重,既然知道老人家的下落,也不急于這一時,忙完工作,我親自陪你去看老人家。”
因此,這一次莊新民的探親只能無奈推遲。
但惦念老人家的莊新民,人回不去,只得頻繁往山東寄去生活費和各種物資,只期盼能報答明德英夫婦萬一。
就這樣,直到1985年,莊新民退休,終于得以回到山東。
當他來到山東的時候,六十歲的莊新民也已經是一個耄耋老人,在70多歲的明德英面前,兩個老人相擁而泣。
但即便如此,莊新民還是牢記當年的一聲爹娘,撲通跪地,叫了一聲:娘我回來了。
雖是遲來,莊新民終究是履行了諾言,不但沒有忘記明德英,還永遠記得她的恩情。
1995年,84歲的明德英與世長辭,莊新民痛哭流涕,數次昏厥,此后在家中設置靈堂,面向沂蒙山區方向每日焚香祭拜,并親率家屬赴沂南吊唁。
在他臨終前心心念念的告知自己的孩子,要永遠記得感恩,"每年清明必須為明德英老人掃墓,逢年過節寄送年貨禮金"。
有情有義,不外如是。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