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靖康之難”,相信在世人腦海里的唯有岳飛的那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把靖康之恥的恨與精忠報國的態度表露的淋漓盡致,岳飛的這首《滿江紅》不僅將宋朝的屈辱以字字泣血的文字展現在眾人面前,更是將自己的滿腔抱負抒寫在詩詞中。
這首人人都能讀懂的千古絕句,看過的人大都會深受震撼,但是身為岳飛君上的宋高宗趙構卻不懂。但若結合趙構謹慎多疑的性格來看的話,身為偏居一隅帝王的他又怎能讀不懂這首詞中的滔天恨意與盡忠報國的思想呢?趙構之所以裝作不懂,想來只是岳飛軍中威望滔天,岳家軍戰無不勝受百姓愛戴的緣故,所以他裝作不懂。
歷史上的趙構聽信秦檜讒言與其一同謀害岳飛,使得這位戎馬一生的名將岳飛被殺害于大理寺中。那么,在殺害了岳飛之后的趙構還有可以夸贊之處嗎?若從北宋滅亡南宋創立的角度而言,他或許是有些“開國之功”的,除此之外若我們要從茫茫史海之中尋找他的優點,就會發現不論是他的功績還是他在位期間的種種表現,用平平無奇四字來形容都算是對他的稱贊之詞。
自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民族英雄岳飛那天起,他在歷史中的結局就只能是:終日背負殘害岳飛的罵名而流傳于世。而他開創的所謂“中興之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只是一觸即破的泡影而已。
從宋太宗趙光義時期開始,宋朝與遼國的摩擦就不斷產生,比如說著名的戰役“雍熙北伐”,又或者是后期簽訂的“澶淵之盟”等等,草原鐵騎的強大讓他們不得不放下收復燕云的希望。而在這漫長的百年等待中,在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終于看見了一絲機會,女真族的強勢崛起讓數百年的僵局被打破。趙佶的“聯金滅遼”政策,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碎,可以說正是因為他的自作聰明與自以為是,才徹底葬送北宋王朝,在這場堪稱浩劫的災難中,趙高宗卻僥幸逃過一劫,為北宋再續香火建立南宋。
一、靖康之變
公元1127年,金國大軍直逼汴梁,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虜,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變”,同樣也是“靖康之恥”。在金軍離開后,往日繁榮昌盛的開封城被洗劫一空,舍不得北宋繁榮昌盛的金軍更是扔上一把火,將這富饒之地燒得面目全非,全然不見昔日模樣。
而被金軍俘虜的北宋兩位帝皇與一眾嬪妃,在漫長的途中日子并不好過,金軍并沒有因為他們的身份特殊對待,反而是盡可能的侮辱他們。往日高高在上母儀天下的北宋皇后面對金兵的騷擾只得默默忍受,身份一般的嬪妃遭受金兵強暴的事件屢見不鮮。他們宛如行尸走肉一般由金兵帶領著,雙腳磨得出泡,衣服襤褸不堪。
等到金國時已經是第二年的八月,兩位皇帝受到金太宗的熱情招待,但這并不意味著苦難的結束,反而是另一種折磨的開始。他們盡情大笑,肆意的圍觀曾經的北宋皇帝如同喪家之犬一般跪在地上。他們褪下袍服,依照金太宗的旨意跪拜金朝祖廟,對其行獻俘之禮。
之后兩個極具侮辱性的官銜被安在他們頭上,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為重昏公。那些連同皇帝一同被押到金朝的后宮嬪妃有的為奴為婢,有的被迫服侍金軍,落得慘死的結局。“靖康之恥”的痛苦從來不是史書上短短的一句話就可以描繪清楚,這場堪稱民族劫難的恥辱是一直以來都是漢人的恥辱。
當靖康之恥在有朝一日,會被以岳飛為首的岳家軍雪恥之時,公元1142年1月27日,在趙構的旨意下,本能收復燕云十六州抗擊金軍鐵騎的岳飛,卻被他斬殺在了大理寺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臨死前的岳將軍只能仰天長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這既是岳飛的狀告詞,也是他天地日月可鑒的忠心。而民族英雄岳飛在逝去一千年后,人們對秦檜宋高宗二人批判的聲音也總是不絕于耳,但在這種不絕于耳的聲音之下卻開始逐漸埋藏著一些人的別有用心。
二、粉飾太平
距離岳飛被害距今已經過去近一千年的光陰,除了有洗白秦檜的聲音,還有洗白宋高宗的聲音,比如說《宋高宗新論》一書中則是認為宋高宗是一位功大于國的皇帝,認為沒有女真族一統天下,就沒有現在傳承與發展。作者如此荒謬的言論可以說是刷新了筆者的三觀。
在這本書中,作者曾先后提到趙構的文化造詣以及他的慈悲為懷,不可否認宋朝皇帝對書法、詩詞的確天賦異凜,但是以文化造詣來當做趙構仁慈的解釋不免有些牽強附會。除了《宋高宗新論》,還有《天潢貴胄》中也對趙構大肆夸贊,在這篇文之中 宋朝的復興歸功于趙構的逃跑。這樣的強行稱贊不止沒有讓人感到趙構的功績,反而更覺得趙構的碌碌無為與荒唐行事。
好在并不是全部人都覺得趙構是有功的。其中鄧廣銘先生就毫不留情的批判了,那些為秦檜岳飛洗白的人,他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站在歷史的角度闡述了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的觀點:“對于民族敗類秦檜、趙構之流,我是要盡情加以鞭撻的。然而,我也仍須恪守史學著作的原則,以我所能夠掌握并確定其為可信的史實為不可逾越的界限,既不能作任何夸張,更不敢有任何虛構。”
那些夸宋高宗的,趙構到底哪里值得被夸?又能夸他些什么?無視他殺害岳飛的事實?無視他不顧國家大局只為一己私心?還是無視他與秦檜狼狽為奸?而后去夸他的仁慈,夸他至高的書畫造詣,夸他的詩詞歌賦等等,讓人不由感荒唐至極。
談到宋高宗,就避不開岳飛的話題,那么岳飛是該死還是必死?站在宋高宗趙構的角度來講,就算沒有秦檜的推波助瀾,岳飛要么解甲歸田,要么被殺,沒有第三條路。
對趙構而言,皇權的統一集中與他的地位一樣重要,而岳飛在軍中的威望,以及強勢的岳家軍在一次次的挑戰他的底線后,面對幾乎百戰百勝的岳家軍趙構開始出現了滔天的忌憚與嫉妒。他能看到能聽到的都是大宋人人知曉岳飛大名,人人助威支持岳飛,卻不見人人支持他這個大宋皇帝。
而性格耿直的岳飛兵沒有趙構內心所想的那般復雜,也不像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一般有著七竅玲瓏心,他坦蕩、直率將心中的所想完整的呈現在皇帝面前,但是趙構不信,不相信大宋有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人,他開始忌憚岳飛手中的兵權。一個是“淮西合軍”的發生,一個是立儲事件,都讓趙構對其產生深深的憎恨。
前者因為逃亡途中趙構損傷到生殖器官,導致其終身不能再孕育子嗣,但面對北伐,為了國仇家恨鼓舞士氣的岳飛,卻提出讓趙構立儲這無疑是戳到趙構的痛點,同時也讓趙構記恨上岳飛。
后者因為劉光世兵權被奪,他名下的淮西軍被編到岳飛麾下,但是秦檜不同意,他的進諫讓本就左右動搖的趙構更是不敢放權給岳飛,選擇暫時擱置這一計劃。為了安撫岳飛的情緒,順便向岳飛告知這一消息,趙構特意安排總督軍張浚拜訪岳飛,而心直口快的岳飛面對張浚有意無意的詢問,當談及淮西軍將由誰帶領時,岳飛的直言不諱使得二人不歡而散。但事實證明,趙構的錯誤做法讓宋軍北伐的戰力再次減少。
就像學者吳思所說:“因為死老虎安全,所以老虎就該死。”正如岳飛一般,雖然岳飛強大,但是岳飛該死,因為他擋到秦檜賣主求榮的道路,擋到宋高宗統一兵權,所以岳飛就該死,雖然岳飛毫無篡位之心,毫無爭奪名利地位的想法,但是岳飛的用兵如神與岳家軍的無堅不摧,便成為眾人的心頭刺。岳飛何其無辜,他終其一生精忠報國,卻最終落得這樣一個慘烈的下場。如果說先前《宋高宗新論》中的言語,已經顛覆了我們的認知,那么接下來該書中的其他觀點更是震碎了筆者的三觀。
三、文武偏見
為了體現趙構的豐功偉績,《宋高宗新論》在里面對趙構更是一頓亂夸,比如說南宋建國一百五十多年,面對草原鐵騎頑強抵抗,主要原因在于趙構的能跑,“靖康之難”被金國俘虜的大臣與皇帝,只有秦檜與趙構回來。
該說不說二人洪福齊天,又或者是與金人達成某種協議?畢竟秦檜的賣國求榮與趙構的默認殺害岳飛有目共睹。
這些可以說都是《宋高宗新論》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正歷史上,軍事力量薄弱的南宋之所以可以抵御住草原鐵騎,并不是《宋高宗新論》里面所說的亂七八糟的推測,而是因為那時防守軍民的誓死不退,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為大宋鑄起長城。
在“己酉航海”發生五十年后,歷史再度重演,曾經對金國跪拜的趙構與秦檜,變成了趙昺但可惜結局并沒有重演,陸子夫和國璽連同趙昺一起沉入海中宣告著南宋的沉沒。曾經因為金軍追殺一路逃亡到海上的趙構,在被要求跪拜金使時,卻他毫不在意自己帝王之尊的叩拜;曾經在“紹興和議”中為了結束戰爭,面對高高在上的金使,趙構的臣子秦檜也同樣匍匐在地千恩萬謝的簽訂盟約。
南宋朝廷得以安然無恙,并不是因為趙構多有度量多有面子,也不是因為秦檜低聲下氣滿臉討好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因為岳家軍的強大以為岳飛的威懾。戰爭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放下尊嚴就終止,只有讓他們忌憚,讓他們害怕,才是真正解決戰爭的唯一途徑。
但這個道理宋高宗不懂,他看見的只有岳飛可能想要篡位的不軌之心,忘記了他出生入死數次征戰收復失地的艱辛。縱使天縱奇才,戰爭依舊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活,比起坐在皇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軍營的苦與累是趙高宗難以想象的,他的御駕親征只不過是換一個地方繼續從前的生活,真正沖在前線的永遠是軍中最不起眼的將士,是趙構眼中瞧不起的武將。
有的人說岳飛不過如此,說岳飛的武將地位只不過是歷史對他的吹捧,論地位不如張浚,論軍功不如韓世忠,比如說《中興戰功錄》中,就對岳飛評價平平,書中記載的十三次抗金勝利,沒有一句提到岳家軍,沒有一字寫到岳飛。里面詳細記載的全部都是防御戰,這算不算是一種偏見?
真正讓岳家軍出名的是進攻戰,但偏偏《中興戰功錄》的記載仿佛刻意繞開岳飛一般。“保守和怯弱的宋朝,長期以來形成了消極防守的軍事傳統。南宋初年,真正說得上是進攻型統帥的,唯有岳飛一人。”是宋史學家王曾瑜對岳飛的極高評價,岳飛的功績從來不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也不是他們毫不在意就可以抹除的事實。
相比于岳飛,作為大宋皇帝的趙高宗趙構,反而更像是目光短淺的武將,他看不見大宋的將領,只看見大宋的兵權落入他人手中,全然忘記了是誰收復失地,是誰征戰四方開疆拓土。
宋代的“重文抑武”從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流傳下來,也正是因為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使得宋朝后代皇帝紛紛效仿。而“重文抑武”的思想也深深的烙印在眾人腦海中,并且為了集中皇權,宋朝初期時統治者特意分散職位,甚至讓文官來擔任軍中統帥,減少兵權的外放。
在宋朝時期,歷代皇帝對文官的偏愛一直存在,武將的存在仿佛只是為了抵御外敵逼不得已才設立的官職,甚至就連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祖訓中,都專門提到“不殺士大夫”,有文官的單獨記載卻沒有武將的照顧。免死金牌是文官的特權,等待岳飛的卻只有加急的十二道金牌,逼得岳飛不得不終止拓張的計劃班師回朝。
與岳飛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有的人默默無聞,有的人憑借自身努力攀爬高峰,卻止步在皇帝的猜忌下遺憾退下。比如說北宋名將狄青,他出身卑微,全靠軍功一路加官晉爵直到樞密副使。岳飛在背上刺下“精忠報國”,狄青在臉上刺下“指揮”,寓意一切聽從軍隊安排。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卻遭到了歐陽修的反對,雖然宋仁宗任用狄青,但是不妨礙歐陽修對宋仁宗說“軍士本是小人”。
“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于窮漠,獻捷于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是尹洙的感慨,他既是名士,又是駐守前線的將士,他經歷過戎馬生涯,看過戰場廝殺,收復過大好河山,與兄弟一起飲酒暢談,但他依舊覺得科舉功名才是真正的風光無限。
可以說宋朝的“重文抑武”等到后期已經完全扭曲了初衷,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他們吟詩作賦,他們彈琴說唱,他們忘記了兒郎該有的抱負,忘記了這大好河山到底是由誰打下,又是由誰來守護,他們只記得高中時的榮光,他們盲目的崇拜士大夫,隨波逐流的對武將嗤之以鼻。
《湘山野錄》曾經記錄過一個小故事,在宋真宗時期一次與遼國使臣比拼射箭時,因為大家一致讓陳堯咨上場于是宋真宗就找到陳堯咨問他愿不愿意當節度使,愿不愿意當武將。不明所以的陳堯咨回到家中,向自己的母親轉述了這件事情,結果得到只有母親的呵斥,斥責陳堯咨為了錢放棄大好前途。可見宋朝時期的武將確實不受人待見,哪怕是宋真宗拿錢收買,都沒有人愿意。
四、毀譽參半
文官在當時的地位的確受人尊敬,百姓盲從,朝廷推崇,皇帝偏愛。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文官都精忠報國,他們有的只是貪圖文官帶來的權勢地位。在宋孝宗在位期間,元軍兵臨臨安城下,武將守城,以往深受偏愛的文官在聽聞這一消息后,卻紛紛閉口不言打算逃跑,這頓時寒了北宋的心,但是這依舊沒能改變北宋“重文抑武”的思想。
“宋代的儒生修養都很好,但這些人一輩子所受的訓練都是為了道德文章,不是為了管理政府,不是為了開拓一個新的局面。”是許倬云先生對宋朝文官的評價。的確,宋朝不論是經濟或者是文化都達到我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但是誰又能保證文官的人品達到最高峰?回歸到宋高宗本身,不論其余政治上的功過如何,趙構所做的兩件事情就足矣讓人唾罵千年。其中最讓人記恨的便是聯合秦檜以莫須有罪名誣陷岳飛,其次是不顧一國之主的尊嚴為了求和向金國使者跪拜。
那么宋高宗趙構是昏君嗎?關于歷史的評價以及以上分析,趙構的重用奸臣、不顧國家、迫害忠良,身無氣概等等,趙構或許真的算是昏君。但是這并不能完全否認趙構的功績,站在客觀的角度根據歷史一步步推算,汴京失陷對他來說是不可預料的事情,畢竟當時在位的是毫無作為只知道吟詩作賦的宋徽宗。趙構的逃跑固然毫無骨氣,但是憑借一己之力對抗金軍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倒不如東山再起再做打算。
并且在趙構遠逃南方時,他的身邊僅僅只有一千的士兵,面對淮河、長江等重要地區,趙構卻依然想到辦法集結力量守衛地區,可見趙構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只不過歷史對他的評價太過苛刻,使岳飛的光環完全籠罩住他。
有的人認為雖然趙高宗趙構一直主張投降,甚至不惜跪下磕頭只為了結束戰爭,但是趙構也有意氣風發對抗金國的歷史,作為“靖康之變”發生后的唯一存活的皇子,趙構在重新建立王朝后并沒有選用新的國號,反而繼續沿用“宋”,可見趙構的內心還是存在一絲感情,并不像外界所說那般自私自利。除了外患還有內憂,暴動、兵變等問題趙構并沒有任其發展,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社會,去穩定國家。因此,宋高宗趙構是否是昏君,只能說功過參半,不能僅僅憑借一面之詞就否定趙構的努力,也不能單看他的功績忘記他對岳飛默不作聲的迫害。歷史存在正反面,趙構同樣也是。
作者: 肆意 校正/編輯:繪霧
參考資料:
[1] 《宋史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 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22-05-16]
[2] 趙構 · 中國歷代名人圖像數據庫 [引用日期2022-05-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