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海 實習記者 萬澤瑋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支持青年成長,一直是香港長者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胡裕明所努力的方向。這位在采礦、建筑和大數據應用等行業均成就斐然的企業家還有一個稱號,那便是“文化獵手”,近年來,他推動和支持舉辦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香港文化交流界的代表人士。
敦煌參訪 走上文化交流之路
為什么會選擇走上從事文化交流的道路?胡裕明說,一次前往敦煌研究院參訪的經歷,是他開始投身文化交流事業的契機。“當我沉浸于莫高窟中,我不禁嘆為觀止,十分感動。”他表示。
在那次參訪中,胡裕明體會了“莫高精神”的含義。從展出的舊照片上,他了解到常書鴻、段文杰兩位老院長為代表的敦煌文化工作者的事跡。“浩瀚的沙漠氣候結合了酷熱和嚴寒,在一般人難以長期面對和接受的艱苦生活條件下,代代敦煌人仍然堅毅地窮盡一生,奮力守護敦煌這個屬于中國和全人類的文化交流樞紐,守護莫高窟的世界級文化寶藏。我深深為他們的精神折服。”胡裕明說。在“莫高精神”的驅動下,胡裕明決定也走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守護和傳播中國文化寶藏。
互通有無,以文化交流促進共鑒共榮
胡裕明表示,“互通有無”是文化交流的動因,而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則可以用“以文引商”“以商養文”來概括。他認為,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過去的人類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掙扎求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在千萬年的傳承、積累和演變后,形成了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特點,涵蓋范圍廣闊。“而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正是在文化交流中得以彌合。”胡裕明表示。
胡裕明認為,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語言基礎上分別演化,并不斷接受新出現的事物,不斷與其他文明融合,最終出現大不相同的發展走向。因此,搞好文化交流需要系統性的培訓和努力學習。“要想彌合文化間的差異,就需要適當地了解和運用其他國家的文化,那么就需要準確地去翻譯其他文化的語言文字,并掌握其他文明歷史演變的細節。”胡裕明表示。
“因此,文化交流需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把自己的文化和自己文化的演變過程講述清楚,否則就無法將我們自己的文化傳播地更好更遠。”胡裕明說。
他表示,文化交流的要義在于把文化的核心意義準確地介紹好,減少誤會與成見。“準確地掌握我們自己的文化,同時認識其他文化的禮儀和禁忌,最終找到差異中的共存和共贏之道。”胡裕明說。
他認為,文化的交流可以促進商貿的發展,互通有無意味著無限的商機。歷史上不同文化相遇交融之處,往往也意味著貿易的繁榮與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往往起于好奇,互相了解和認識對方,然后培養出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到國家間的互通有無、互惠互利,最終實現經貿的發展,促進文明間的共同繁榮。”胡裕明說。
“長青共融”,培養下一代領頭羊
胡裕明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曾表示,他希望將所有人生寶貴經驗通過文化交流工作傳遞給下一代,提高他們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將中華文明更好地傳承下去。青年是香港繁榮發展的未來,胡裕明希望下一代青年人能夠接好棒,愛國愛港,對國際形勢有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因此,2019年,他在香港長者文化交流促進會的框架下推出“長青共融計劃”,旨在推動青年人與長者代際交流、共融共勉。
胡裕明說,“長青共融計劃”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成果是,在各方認同、鼓勵、支持下,一大批愛國愛港的年輕人已經茁壯成長,能夠在文化交流事業上作出貢獻。“去年我和香港長者文化交流促進會的藝術家及策展人們一同前往中國第一僑鄉臺山采訪、考察,參觀了當年海外華僑捐建的眾多醫院、學校等,與我們同行的愛國愛港青年代表在此訪中表示,要像老一輩一樣奉獻、服務家鄉,他們的拳拳愛鄉之心,讓人非常感動,而這正是在‘長青共融計劃’中實現的。”胡裕明表示。
胡裕明講到了許多被“長青共融計劃”影響和成就的年輕人。“有人凌晨和我討論了五個小時問題,有人在歐洲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有人堅持留港發展,在金融業小有成就,熱衷于文化交流。這些年輕人都謙恭有禮、勤奮好學,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積極地與長輩交流,得到提醒和指導,他們也是‘長青共融’的最佳例子。”胡裕明表示。
胡裕明表示,“長青共融計劃”也會面臨年輕人被不良社會風氣帶偏的問題。“我父親教導我,人不要貪,不僅僅是貪金錢,也包括名譽和地位、功勞、權力、吃喝玩樂。”胡裕明說。他認為,人在社會中的成長就是需要面對和克服在現實生活里面出現的種種誘惑,需要學懂如何堅持正能量。
對于“長青共融計劃”的未來,胡裕明表示,希望邀請更多正能量的各界長者和孺子可教的年輕人繼續互動、交流、學習,讓年輕一代延續中國人在千百年艱苦的歲月中產生的堅毅應變能力,形成更多愛國愛港的領頭羊。
共建“一帶一路”,文化先行
胡裕明高度評價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他對記者表示:“千百年來,人類歷史未能走出戰爭的循環,現在的地球村依然面臨著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均、氣候變化等挑戰,潛伏著不同的危機,中國結合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古絲綢之路的精神,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和各國一起努力維持和平,造福世界人民,其意義不可估量。”
胡裕明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需讓良性的文化交流增進各國的互相了解和友誼,排除別有用心者的干擾,之后自然會邁向互惠互利、互相尊重、共同發展。
胡裕明認為,香港在協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工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香港應用好積累百余年的國際商業進出口貿易經驗和網絡,以及教育、醫療、物流、科技創新、商業、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國際化優勢,憑借祖國完善的供應鏈支持,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文化和商業交流中發揮巨大作用。”他表示。
“香港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流,以文引商、盤活經濟,對于自身也有很大意義,將能吸引更多優質經濟和人才資源落地香港,創造就業機會,支持香港繁榮穩定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能更好地在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中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胡裕明說。
支持中華文化傳承創新
中華文化如何實現傳承創新?“我會請大家多看春晚、多參觀博物館。”胡裕明認為,春晚中的不同表演充滿著我國不同地方的文化演繹,展現著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對海內外觀眾獨具吸引力。“中華文化猶如一棵參天大樹,樹干遮風擋雨,樹上也有無數生命共生。這棵樹要茁壯成長,既需要接納蝴蝶蜜蜂來采花蜜,也就是開展文化交流;需要定時殺蟲,就是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更需要不斷進化,新的樹葉和花朵代替舊的,這就是文化創新。”他表示。
“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新一直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從遠古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崖畫和壁畫中顯現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通過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長處,通過文化創新結合各種文化和技術,把中外多元文化有序串聯起來,根據現實尊重和理解市場的口味,而又不失我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地進行文化創作,就可以做出吸引年輕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春晚上的爆款節目便是這樣制作的。”胡裕明說。
他認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需要像餐飲業在出海時根據不同市場的口味調整菜品一樣進行創新,讓文化產品流行起來,使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開心地接受,這樣,文化交流才能落到實處,文化傳播才能更廣更深。
“我最看重的是文化的播種事業”
“我最看重的是文化的播種事業。多年來我一直專心于挖掘和栽培三觀正確,真心愿意多了解祖國、接近祖國文化,有志于投身愛國紅色文化交流的青年工作者,鼓勵他們以莫高精神、長征精神為指引,在工作中投入正能量,努力結合科技創新發揮專長,做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產品!”胡裕明這樣描述自己的事業,他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這樣做下去。
“人能夠留下的就只有寶貴的精神,我也想為香港文化交流事業留下像莫高精神那樣寶貴的精神。要想讓香港文化交流事業發展壯大,一定要成功爭取各界支持,一起眾志成城,聚沙成塔,文化交流事業才能長久、成功。”胡裕明說。
“所以,要想引導群眾開展這樣的一種文化交流,作為文化交流工作者就必須有正確的精神、正確的導向,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是打卡集贊,更不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劫持的那種‘文化交流’,如果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就要及時站出來反對。”胡裕明表示。他還認為,文化交流活動的資料應及時上傳網絡,通過網絡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
“您對年輕一代有什么建議嗎?”記者問胡裕明。
“任何國家的文化交流工作者都需要有正確的三觀和愛國愛家鄉的心!”胡裕明對記者表示,他認為,這一要求對年輕一代尤其是如此,只有正確的三觀才能使他們抵御不正之風的影響。他還認為,從事文化交流的年輕人需要積極自學,不斷擴寬自己的視野,掌握國情、國際局勢、各國歷史等知識;還應有團隊精神,不能太過于個人主義。
“年輕人要相信國家,要有奉獻精神!”采訪最后,胡裕明回憶起了他的青春時代。“1979年,我毛遂自薦從香港到深圳,加入建設祖國的行列,幾十年來,深圳的變化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中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是我在文化交流活動中的最大底氣。如今,我們文化交流工作者的任務將更加任重道遠,做好一個合格的,能夠說好我、你、他國家故事的先鋒,這當然要新時代的年輕人發揮出作用來。”他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