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濱海新區有條黑豬河,老塘沽人應該都記得這個特殊的名字。這條人工運河并不大,長不足20公里、寬40米,深5米,但它卻開創了中國煤炭水路運輸的先河。
清末,天津成為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項目,伴隨而來的是煤炭能源的大量消耗。為了擺脫“洋煤”的限制,降低生產成本。光緒四年(1878),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兩局總辦唐廷樞奉李鴻章之命,創建了中國近代大型新式采煤企業——開平礦務局。
雖然有了煤礦,但地處唐山山區,煤炭的運輸只能靠牛馬畜力,效率低下。唐廷樞籌劃修建一條從唐山到蘆臺的鐵路,卻遭到了頑固派的反對。于是將鐵路線縮短,僅修建了從唐山至胥各莊一段。又在胥各莊至閻莊(天津寧河)之間,開挖一條70里長的運煤河,稱為煤河內運河。
這樣通過煤河內運河,唐山的煤炭就可以通過水路到達寧河,再轉入薊運河直抵北塘口。但當時的工廠都集中在海河流域,海港碼頭也在今塘沽外灘一帶。于是在光緒七年(1881),又在塘沽區域開挖了一條煤炭外運河,它北起金鐘河,一路向南,在今華北陶瓷城的河頭村匯入海河。
當年,這條運河上的運煤船絡繹不絕,遠遠望去。低矮的船身上堆滿了黑漆漆的煤炭,像一頭頭黑豬在匍匐前行,所以得名黑豬河。自光緒八年(1882)開通以后的五年間,黑豬河共運送開平煤約四十萬噸,占同期開平煤礦產量的一半。
除運煤外,還運出唐山一帶所產的白灰、水缸、花生、皮革、家禽、蔬菜等,運進糧食、白糖、紙張、布匹、煤油、農具等,促進了兩地的物資交流。運輸船只南來北往,在兩岸停泊聚集,人們開始在這里定居、繁衍,逐漸成為村落。
不過黑豬河的歷史使命很短,開通五年后的光緒十三年(1877),李鴻章將唐胥鐵路延至蘆臺。次年又通到天津,并在塘沽設站,即今天的塘沽南站。煤炭改由效率更高的鐵路運輸后,黑豬河的運煤量逐年遞減,淤塞失修狀況愈發嚴重。解放后,經過多次疏通改造,黑豬河又成為了灌溉河道,擔負著保障農業生產的重要使命。
現在,黑豬河已經成為濱海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與黑豬河同樣古老的還有首尾兩座節制閘。光緒十八年(1892),唐廷樞病故后,英國人獲得開平礦管理權,接管黑豬河,將南北兩座節制閘由木閘改造成混凝土閘,由機輪拖帶,也被稱為“洋閘”,保留至今。(津528,濱海新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寫于2024年11月14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