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形容福建,叫做“自古兵家不爭之地”。在這句話的背后,除了說福建地形多山沒有爭奪價值之外,也反映了大家對于福建歷史的不了解,覺得這地方在中國古代史上存在感不高。然而福建真的兵家不爭嗎?這個看法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兵家是爭奪“福建”的,但不是爭奪福建全省,在歷史的大部分時段里只要爭奪“福”和“建”兩個地方就夠。
福州是福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建州是福建門戶,在冷兵器時期,只要攻占這兩座城市,福建其他地方自然平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國后期,南唐和吳越瓜分閩國領土之后,僅留下漳泉二州割據自保,人家也不去討,后來有了“泉漳納土”歸宋。
南宋南明時期也是如此,福州作為重要城市,經常在王朝末期成為國都。倉山林浦至今尚存宋帝行宮,福州淪陷之后,泉州蒲壽根屠殺南宋宗室獻城投降;清軍入閩之后鄭成功退守廈門;抗戰時日寇也兩次進犯福州。做為戰略要地八閩首府,五次成為國都,福州哪里是什么兵家不爭之地呢?
當然,過去這些年會給人留下“不爭之地”的誤解,也是因為福州自身對于閩都歷史宣傳做得非常不夠。舉個例子來說,跟人流如織的福建省博物院相比,福州市博物館平時沒有多少人氣。游客問起那兒有什么鎮館之寶?本地人也大多不知。只有少數人會想起:是不是那兩具南宋干尸?
或許有人覺得,省會已有省博,市博無人關注實屬正常。但省博畢竟不是為你一座城市服務,傳承閩都歷史文化必須自己加大投入。市博展品乏善可陳,也是由于福州以往考古發掘做得不夠。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西安市民自我解嘲,說哪哪都是“墓景房”,眾多樓盤因為挖出古墓,停工考古把交房時間脫得很長。反觀福州,這些年來有多少文物毀于鉤機、打樁機之手?就像挖到閩國宮殿遺址的鼓屏路86號,當時有些“人”恨不得直接打下樁去把文物毀掉。
固然福州不是“六大古都”,不可能像西安那樣古墓成群。但自古為“閩都”,也有不少寶藏深埋地下。不僅是鼓屏路沿線的古城核心保護區,在福州市區的其他地方,只要認真發掘也會時不時有驚喜。
去年福州正義人士們集中力量打贏了鼓屏路86號古城遺址保衛戰,直接帶來兩項豐碩成果。一是2024年6月出臺《關于福州市國有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工作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推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二是2024年底正式劃定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尤其是考古前置這項新制度,剛剛發布就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從此以后,各區想要拆遷賣地之前都必須進行考古勘探。福州市考古隊頓時忙得不可開交,僅半年時間就做了120個項目,發現一批古墓。大家不由感慨,這項新規若能早點出臺,本可補上閩都歷史多少缺環,閩都還有很多寶藏深埋地下。
有鑒于此,我希望今后每隔半年、一年,福州有關部門能夠公布一下市區基建項目取得的考古發現,讓全體市民知道考古前置取得的豐碩成果。比如倉山區湖邊村唐墓里精美的磚砌壁畫,火車站南廣場前面鐵路小區旁邊的明墓主人是誰等等,可以豐富市博物館的展陳。
此外,對鼓屏路86號的全面發掘也應盡快提上日程,建設遺址公園,展示閩國古都,再把屏山地鐵站的考古切割塊重新堆砌起來,恢復歷史原貌,又會是一個紅紅火火的熱門景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