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談華野成立前后繳獲大炮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及在魯南戰役中,我軍繳獲了48門美式榴彈炮、12門野炮、29門山炮。
其中的48門美式榴彈炮正好是4個營的編制,分別配屬于第1快速縱隊1個營、整編第26師2個營、整編第51師1個營。
因為在不少文史資料中均提及這其中的榴彈炮都是繳獲自第1快速縱隊,所以咱們有讀者也疑問榴彈炮的具體歸屬問題。
實際上我們深入到魯南戰役的過程中就會發現,美式榴彈炮肯定是分開配屬的。
而且更詳細的資料中明確提及,當時整編第26師配屬的是炮兵第5團的2個營、整編第51師配屬炮兵第5團的另1個營。
至于第1快速縱隊配屬的炮兵,則是炮兵第4團的第3營。
我們知道,炮兵第4團和第5團均為駐印軍炮兵,是國民黨軍最早接裝、使用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的單位。
所以魯南戰役將這一個團又一個營的重炮部隊殲滅后,對削弱國民黨軍的炮兵火力起到了極大作用。而且我軍繳獲這些火炮后,以其為基礎組建了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榴彈炮團,大大強化了我方的重火力。
那么具體到第1快速縱隊的實際編成,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信息呢?
首先,第1快速縱隊是以一個整編旅為基干,加強坦克、炮兵、汽車、工兵后的產物,整個部隊的兵力倒不是特別多,只有10000余人,但是其配屬的技術兵種力量實在不少。
以第1快速縱隊為例,作為步兵主體的單位為整編第80旅,該旅有兩個步兵團以及旅直屬隊,大約有7000余人。
而加強配屬的卻有8個營級的技術兵種單位,其中:
坦克部隊來自于戰車第1團第1營,配備美式M3A3坦克;這支部隊也源自駐印軍,而且還是駐印軍里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戰車營。
炮兵部隊原定使用炮兵第4團第2營,但在實際編配中撥發的是第3營,配備美式105毫米榴彈炮。
工兵部隊配備兩個營,實際調用了工兵第1團第4營,以及工兵第20團第2營參與編組;之所以配備工兵較多,是因為當時的道路條件不好,坦克、重炮、汽車單位的通行需要相當規模的工兵保障。
汽車部隊配備兩個營,實際從裝甲教導總隊調配1個營,另外從輜重汽車部隊再撥1個營過來;因為戰車和榴炮營編制內本就有不少車輛,所以額外調用的汽車主要是運載整編第80旅的步兵,以及整個快速縱隊所需的油料等物資。
因此,以上1個戰車營、1個炮兵營、2個工兵營、2個汽車營,就占到6個營了,而另外的兩個單位則比較特殊。
其中一個營是裝甲搜索營,以戰車第1團所屬的裝甲步兵營充任;因為這個營的裝備好、兵員也比較精銳,所以此前充任第一綏靖區的司令部警衛工作,而且該部還不愿意“放人”。
最終是下了命令,允許該營暫留第2連,營部帶著其余的3個連北上,這才完成了編組。
而最后的一個營級單位是裝甲列車大隊,具體由鐵甲列車總隊第1大隊參與編組;這種裝甲列車當然不能滿地跑,而是必須依賴鐵路線;就當時第1快速縱隊的活動區內,裝甲列車主要是在魯南津浦鐵路段使用。
所以完整的第1快速縱隊包括1個整編旅、1個戰車營、1個裝甲搜索營、1個炮兵營、2個汽車營、2個工兵營、1個裝甲列車大隊。
雖然說第1快速縱隊并不像之前所說的那樣配屬了4個炮兵營48門美式榴彈炮,但是即便是一個營12門榴彈炮,這已經是非常重型的火力了。
因為按照當時美械裝備軍或者整編師的編制,也才不過是有一個12門制的美式榴彈炮。
因此,第1快速縱隊在榴炮重火力方面,堪比三四萬人的美械軍。
而且第1快速縱隊還有幾十輛M3A3坦克和裝甲車,這也是美械軍所沒有的。
不過上述的編制只是湊出來好看,實際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當然不是捏合到一個編制內就能形成戰斗力的。
國民黨軍只知道把編制湊齊,但對于兵種協同的著力并不足,因此步、炮、坦、汽的協同非常差勁。
所以魯南戰役殲滅第1快速縱隊時,并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再加上殲滅整編第26師、整編第51師的戰果,上述的絕大部分坦克、火炮、汽車也就為我軍所繳獲了。
在這些繳獲的基礎上,華野就組建了大家都知道的特種兵縱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