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戴和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綠色低碳建筑改造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建筑改造愈發成為推動城市更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提交建議,呼吁探索綠色低碳實踐,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
戴和根在多次調研中發現,當前建筑業正逐漸步入存量更新時代,由新建工程向改、擴、翻新方向發展,大量老舊小區、城中村、老工業廠房等城市片區以及機場、高鐵站、碼頭等公共設施亟待更新改造。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要求的提升,“綠色、低碳、智能、安全”逐漸成為行業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認可的“好房子”的標準。探索發展綠色低碳領域新技術、新模式,大力推動綠色建筑、零碳改造等綠色低碳產業,是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對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戴和根指出,近年來,我國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發展,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相關政策引導綠色建筑行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是建筑及城市更新領域的碳排放核查與監管體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工具,尚未形成完備的碳足跡監控機制。一些地方綠色低碳改造標準、要求不統一,導致項目規劃建設方案形成周期較長。
二是隨著綠色低碳技術的范疇迅速擴大,對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材料缺乏統一認識和標準規范,尤其是在傳統建筑行業中,綠色建材的使用接受度較低,市場滲透率不高,限制了綠色建筑的推廣。
三是建筑低碳改造短期內投資回報率較低,實施建筑低碳改造對企業人才、技術、資金投入等要求較高,國家缺乏相關激勵政策(如生產綠電后利益分配政策不明),是造成社會資本對建筑低碳改造熱情不高的主要原因。
四是部分地區歷史建筑和文物較多且產權復雜,導致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實施難度較大。現有建設經營主體普遍運營經驗不足,推動文化“變現”的手段有待豐富。
對此,戴和根提出四方面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領域有關政策、標準。加快構建建筑領域碳排放的核查和監管體系,推動建筑碳排放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確保碳排放目標的精準實施。進一步支持企業開展碳足跡核算,鼓勵綠色建筑認證,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推動建筑領域碳市場的健康發展。盡快細化政策法規,明確新建筑與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標準、年限、比例等問題。加速出臺具體方案,提出建筑低碳改造的推動節點、保障措施等,推動臨電(光伏)上網、綠電收益分配等機制落地。
二是加強綠色低碳發展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將建筑綠色低碳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建立科技成果庫和公布機制,促進轉化應用,構建碳排放和節能減碳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滿足“好房子”需求的綠色低碳建筑應用技術標準和規范,從政策層面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明確氣凝膠等綠色低碳材料的性能指標、施工工藝、質量驗收等要求,推動可靠技術工藝及產品設備的集成應用,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合作。
三是進一步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低碳項目建設。加速完善價格政策,推進碳交易工作“一站式”服務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對社會資本參與建筑低碳改造投建營一體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財政補助、稅費減免等多元化資金保障方式,建立跨項目統籌、開發運營一體化和“肥瘦搭配”運作模式,對難以實現平衡的更新區域予以保障和反哺。
四是統籌推進綠色低碳城市更新與文化保護。引導各級文旅部門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將文化保護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集中成片開發等相結合,嚴厲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加大文物保護修繕力度,延續以傳統民族文化為載體的城市風貌。借鑒北京首鋼園等城市更新經驗,因地制宜借助老建筑、發展新業態,重塑文化品牌,以城市更新助推文化復興、產業復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