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勵全民參與碳減排,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近日,湖州“生態身份證”上線,以數字化手段,給個人和企業的低碳行為量化賦值,并實現權益兌換,讓綠色生產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過去,湖州數智生態領域存在應用較多、數據互不相通的情況。”據湖州市委改革辦(市委生態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從去年開始,湖州謀劃打造“1N1”總體架構,對數智生態領域相關應用進行系統集成和優化提升,以綠色治理的系統性重塑更好推動湖州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彰顯“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城市品牌。
湖州市民打開微信小程序搜索湖州“生態身份證”,或登錄新版“南太湖號”App點擊底部導航欄的綠色二維碼,就能調用這一新“身份證”,生成專屬的“生態一碼通”。該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個人生態數智賬戶,記錄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行為并換算為“減碳量”和“綠幣”,形成個人專屬的“生態畫像”和城市“生態畫像”。經過日積月累,這些“綠幣”可以直接兌換停車券、商超購物券等各類生活優惠。
對企業而言,該平臺在“工業碳效碼”應用的基礎上,新增能源、物流、建筑、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碳效評價,并整合碳金融、碳普惠交易、綠電綠證撮合、節能診斷技改、組織碳和產品碳計算及歐盟碳稅填報等服務。企業通過該平臺可獲取政策信息等,實現降本增效。
企業有了自己的碳效評價,對于國網湖州供電公司來說,服務也將更加便捷和精準。“過去需要我們人工對企業各類低碳數據來分析,比較耗時耗力,現在企業‘生態身份證’一鍵可查,方便我們快速了解企業的綠色低碳整體狀況,對指導企業量身定制節能降耗方案提供了依據。”國網湖州安吉縣供電公司營銷部趙艷龍說。
數據顯示,目前該平臺已歸集104萬市民和7322家工業企業數據,實現碳效動態監測。湖州市委改革辦(市委生態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湖州還將加快推動實現全市常住人口及企業“生態身份證”全覆蓋,力爭形成可在全國推廣的“湖州經驗”。
原標題:《湖州“生態身份證”系統上線,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可“變現”》
欄目編輯:黃佳琪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記者 唐聞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