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西北旅游關注我們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筆下的長安盛景,至今仍在秦嶺云靄與黃河浪濤間回響。陜西,這片寫滿歷史符號的土地,以20.56萬平方公里的巨幅畫卷,向世界展示著獨屬于自己的魅力。現在,讓我們且隨三秦大地的千年跫音,共赴這場文明與山河的交響。
陜西在西北地區位置圖(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繪制)
千年古韻貫長虹
在中國的版圖上,陜西位居最佳的中部,與晉豫蒙川渝鄂甘寧多省區為鄰,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由古至今,這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壯大,星羅棋布的歷史遺跡,都在訴說著一個民族不同時期的歷史故事。當晨光漫過西安城墻的雉堞,十四朝古都的時光卷軸次第展開。秦始皇陵的銅車馬仍保持著“六王畢,四海一”的威嚴陣勢,碑林博物館里顏筋柳骨的字跡講述著“揮毫落紙如云煙”的翰墨春秋。法門寺地宮的琉璃盞映照盛唐佛光,漢陽陵的陶俑陣列凝固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雄風。登臨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大雁塔極目,可見“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的現代演繹;入大明宮遺址,猶聞含元殿上“九天閶闔開宮殿”的朝賀余音。驪山腳下、漢江之畔、寶塔山前、浐灞湖岸,一幕幕旅游演藝震撼開場,分別講述著“陜西自古帝王都”的歷史點滴。不得不說,這片古老又年輕的三秦大地,已將五千年中華文明濃縮成可觸摸的文旅史詩。
2025“第一縷陽光”照進秦始皇帝陵地下軍陣(張天柱/攝)
山河共舞寫春秋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華夏祖脈”大秦嶺以陜西為中心東西延伸,如“父親山”一般撐起了三秦脊梁,成就了“南長江、北黃河”的陜西水文格局。陜南與關中,分別有長江最大支流漢江、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在秦嶺南北平行相伴。波濤洶涌的黃河,由北至南遇秦嶺轉彎東行,為三秦大地留下了豐饒與眾多地質奇觀。華山千仞絕壁擎天立地,太白六月積雪幻化仙境;黃河在壺口迸發“怒濤翻雪噴雷風”的磅礴氣勢,漢江碧水蜿蜒成“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陜南畫廊。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成就了千年帝都傳奇,由古都長安踏出的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至今仍熠熠生輝。秦嶺與黃河在次對話,潑墨揮毫便是半部華夏地理志。
“第一縷陽光”下的西岳華山(馮春/攝)
十城星輝耀三秦
山河護佑的城市,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近4000萬三秦兒女,在歷史的守護與傳承中,也正創造著新時代的輝煌。西安的鐘鼓樓暮色里,現代霓虹與唐代宮燈在城墻根下對話;咸陽塬上,西漢帝陵的封土堆可遙望奧體中心的流線穹頂。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何尊銘刻的“中國”二字,正見證著今天的傳奇。延安寶塔山的燈光照亮紅色新城,榆林鎮北臺與能源新都共沐長風,漢中石門棧道與朱鹮棲息地同繪生態畫卷。安康瀛湖漁火映著高鐵銀龍,商洛金絲峽疊瀑奏響鄉村振興樂章。銅川照金牧場紫花苜蓿連天碧,渭南華山腳下現代農業園蔬果飄香。楊凌農科城的智慧溫室里,后稷“教民稼穡”的古老基因正孕育著“禾下乘涼夢”的未來圖景。陜西“10城1區”都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在客源互動和揚長避短中共書萬億級文旅產業新篇章。
秦嶺四寶科學公園里的大熊貓(化冰/攝)
激情歲月紅色情
陜西是紅色的沃土,延安十三年浴血奮斗史成就了一個偉大中國屹立于世界。楊家嶺窯洞的油燈曾照亮《論持久戰》的手稿,棗園海棠見證了“為人民服務”的誓言誕生。漫步延安革命紀念館,巨型浮雕上的“轉戰陜北”場景令人想起“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登上照金薛家寨,丹霞絕壁間的紅軍兵工廠遺址猶存滾燙溫度。在直羅鎮戰役紀念碑前俯瞰葫蘆河,仿佛能聽見“誰敢橫刀立馬”的怒吼;于南泥灣稻田深處,仍能觸摸“自力更生”的奮斗年輪。這片用小米哺育革命的土地,現已成為紅色旅游的圣地,每天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和探秘。
延安?正月十五鬧元宵(延安市文旅局/供圖)
人間煙火醉乾坤
三秦大地的民俗如黃土般厚重,美食似山河般多彩。關中社火、陜北秧歌、陜南小調、民間技藝、民俗風物都濃墨重彩鐫刻上了地域印記。關中老碗里盛著“面條像褲帶”的豪爽,陜南蒸盆子藏著“漢水人家”的精細,陜北黃饃饃裹著“信天游”的熾熱。永興坊內,美食與非遺同輝;袁家村中,甑糕甜香勾連著盛唐記憶。潼關肉夾饃藏著“肥而不膩瘦不柴”的絕妙,榆林拼三鮮燴盡塞北風情,漢中菜豆腐浸潤著江南煙雨。待老腔藝人吼破天際時,一碗西鳳酒便化作了“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月光杯。
永興坊的非遺絕活表演(高平/攝)
長歌未央待君來
當高鐵穿越秦嶺隧道群,昔日的“蜀道難”化作新時代的“通途頌”;當昆明池的七夕燈火照亮斗門水庫,牛郎織女的傳說便有了科技與生態的全新注腳。陜西,這片誕生過《史記》《黃帝內經》的土地,如今正書寫著黃河流域、秦嶺山地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正如賈平凹筆下“暫坐長安飲醴泉”,何不循著杜牧“樂游原上望昭陵”的詩行,來陜西見證五千年文明與新時代浪潮的壯麗合鳴?這里的每粒黃土都沉淀著故事,每道山梁都回響著傳奇——只待您推開時光之門,共赴這場永不落幕的中華文明盛宴。
昆明池的牛郎織女塑像(楊玉民 /攝)
(來源:西北旅游協作區秘書處、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活動籌委會)
西北旅游
編輯|潘顯福
電話:029-85265738
郵箱:xbly029@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