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7日,人民大會堂內掌聲如雷,朱镕基以2890票全票當選國務院總理。面對鏡頭,朱镕基面色平靜,卻在隨后的記者會上擲地有聲:“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
當時的中國,正深陷亞洲金融風暴的漩渦,國企改革步履維艱,政府機構臃腫如“廳級干部一走廊,處級干部一禮堂,科級干部一操場”。朱镕基深知,若不大刀闊斧地進行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和精簡,中國經濟的“軟著陸”終將淪為泡影。
其實早在1977年底,朱镕基就有了對國務院機構進行精簡的想法,他先后和幾十位部長進行了談話,每次談話持續數小時,主題只有一個:你的部門是否該撤?朱镕基后來回憶,沒有一位部長主動表示自己的部門該撤,長時間坐著談話使他過度疲勞,每次站起來都很困難。
盡管遭受了巨大的阻力,但朱镕基還是堅定地推進著他的改革,他的改革邏輯直擊要害——拆廟趕和尚:砍掉一批國務院組成部門,大力精簡人員編制;把電力部、煤炭部、冶金部等9個專業經濟部門轉為行業協會。有官員曾私下抱怨說:“他這是要斷人財路!”朱镕基卻回應:“廟拆了,和尚自然得走!”
1998年3月10日,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改革的刀鋒精準而冷酷:直接管理經濟的專業部門被批量撤銷,新組建的4個部委聚焦宏觀調控;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縮減至29個,機關人員精簡50%;副總理由6人減至4人,國務委員從8人減至5人,正副秘書長砍半。
曾有外媒嘲諷這份改革方案:“這不過是數字游戲。”朱镕基得知后,在內部會議上拍案而起:“減掉一個部委,就能砍掉3000份‘審批文件’!這是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還給市場!”
方案通過后,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某部委大院貼出標語:“誰砸我的飯碗,我砸誰的鍋!”上千名干部聚集在辦公樓前,要求“給個說法”。
朱镕基得知后,連夜召集改革小組開會:“分流不是甩包袱,要保證工資待遇不變、職級待遇不變、培訓機會不變。”他還特意叮囑:“告訴同志們,不是他們不優秀,是國家需要輕裝上陣。”
裁撤部委只是表象,更深層的變革是政府職能的轉身。朱镕基曾感嘆道:“現在有些干部,不發文件就不會工作。可文件發下去,落實不了等于零!我們要多下去聽聽工人農民怎么說。”改革以后,曾經的“行業婆婆”們開始學習新課題:信息產業部推動電信業打破壟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構建起現代社保體系;國土資源部終結了“土地批條”時代……
當然改革難免會有陣痛:國務院一位女公務員被精簡后一直沒有想通,不久后又與丈夫離婚了,最終失去理性選擇了自殺;另一部委的一位軍轉的處級官員認為自己身無長處,要是部里分流他,就是把他往死路上推,聲稱一旦被分流,就從12樓辦公室跳下去……
但改革的成就無疑是更顯著的,2003年,朱镕基卸任時,國務院機構已穩定運行5年,29個部委的架構,直到2008年才再次調整。如今再回望:被撤銷的郵電部催生了移動通信巨頭;電子工業部的消失讓華為、聯想走向世界;分流的干部中,走出了數十位市場化改革先鋒……
1998年的那場“拆廟”之戰,不僅是官僚體系的瘦身,更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自我革命。朱镕基以孤臣之志、鐵腕柔情,在改革深水區劈波斬浪,正如他最愛的那句箴言:“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