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鐵里的一張馬龍海報引發網友討論,“這么抽象的文案居然不是p的?”
舒化與馬龍的這次代言營銷,被調侃“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簡單的烹飪”。的確,小學生擴句式的文案手法不算首創,層出不窮的運動員代言也讓大眾審美疲勞,但二者結合碰撞出的反差感,就成為了網友津津樂道的抽象話題。
舊套路不一定能玩出新意,舒化某種程度上也是“歪打正著”,為品牌獲得了最大化的聲量。
“馬龍出馬”,這文案馬龍看過了嗎
社交平臺上,最出圈的就是關于馬龍的這組文案。
圖源數英
“這是馬
這是馬龍
這是馬龍出馬
這是馬龍出馬送舒化
這是馬龍出馬送一馬當先的舒化”
浪費人生的半分鐘讀完一串文案,但什么都沒有進入腦子里,或許這就是“廢話文學”吧。
網友對這張海報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表示,馬龍的形象配上魔性的文案,路過的大爺都得看兩眼;也有人認為在一堆粗細不同的文字中,“營養好吸收”的賣點卻最不顯眼,效果大打折扣。
實際上,這是一個系列廣告。“馬龍出馬”這張主打突出代言人的影響力,其他幾張則從產品出發講述賣點。
圖源數英
在地鐵場景中放進大量的文字信息,不免讓人擔心匆匆路過的路人究竟能get到多少。好在海報沒有其他雜亂的元素堆疊,藍白對比的顏色足夠搶眼,只要突出了馬龍的形象與品牌logo,舒化就成功了一大半。
品牌同時也推出了TVC,不過TOP君認為,TVC只是切換了三個飲用場景,節奏感反而不如另外一條30秒的品牌視頻,朗朗上口的文案將馬龍和龍抬頭結合,更加活潑有梗。
完整看下來,舒化這次代言人營銷的分工明確,馬龍出鏡負責格調和流量,文案負責闡述產品功能優勢。
在馬龍自帶話題度的情況下,文案沒有喧賓奪主,產品功效也介紹清楚了,只是馬龍這張海報格外出圈,人們自然不會過多討論產品賣點。
搞抽象之前,舒化穩定聚焦老年群體
舒化以往的營銷風格與這次完全不同。
2007年誕生的功能品牌舒化,其無乳糖牛奶是國內第一款可以有效解決“乳糖不耐癥”或乳糖酶缺乏問題的牛奶,而乳糖不耐是困擾很多中國人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出發,舒化明明可以覆蓋更廣泛的人群,但他們選擇聚焦老年群體講述溫情故事。
例如去年中秋,舒化攜手三聯生活周刊發布短片《如果人生未滿月》,演繹國家游泳隊運動員的真實故事。
舒化《如果人生未滿月》
在短片里,運動員不只有“贏”的時刻,也有許多無人問津、和家人共處的時刻,正是這些時刻,共同構成了他們人生軌跡的“陰晴圓缺”。
其中,舒化奶產品的出現大多伴隨贈禮、和父母一起飲用的場景。在舒化的官方公眾號上,文案也搭配的是“腿腳不太好的老爸”“消化不太好的老媽”,雖然沒有框定老年人,但指向性非常明確。
圖源舒化公眾號
除此之外,舒化在去年母親節邀請80多歲的“國民奶奶”吳彥姝、去年春節邀請90多歲的“濟公”游本昌拍攝短片。
如果說用老年KOL對話年輕人,問題不大,年輕人也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回憶,但復古的場景、抒情的文案,似乎在想法和呈現上有些“打架”。
出于舒化本身的功能賣點,TOP君認為品牌可以不把目光局限于老年群體。轉向年輕人,一是能更直接地與消費者對話,二是年輕的風格也更便于講述產品功能。
從此次“馬龍出馬”能看到品牌轉型的拘束,舒化想要嘗試更加生動的風格,但受限于地鐵場景和展示賣點的訴求,總體呈現得比較規矩。
從溫情到抽象,營銷風格如何平衡
TOP君統計發現,從2024年開始,舒化就大舉投入到品牌營銷中,聲量相比前一年大幅提高。
在2024年的摸索中,舒化逐漸完成了品牌質感的提升,找到了一定的營銷舒適區,比如老年KOL、引發共鳴的感情牌等,《如果人生未滿月》就是代表。
然而作為功能牛奶,許多賣點在過去的品牌營銷中沒有得到強調,這是品牌最關心的問題。
“端倪”從今年春節開始顯現。舒化和潘粵明拍攝的短片《過年好好說話》不同于以往,節奏更快,埋的梗也很密集,口吻明顯更接近年輕消費者,再疊加明星效應與春節送禮趨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馬龍代言由于代言人本身的強話題性,給品牌留出了更多展示產品優勢的空間,將賣點寫得洗腦直白,是借勢代言人最簡單的方式,對品牌來說也是對風格轉型的探索。
“馬龍出馬”案例有馬龍作為代言人的特殊性,也有地鐵廣告的差異性,抽象風格未必會在之后延續下去。但可以確定的是,舒化將采用更年輕生動的口吻,去強調產品的功能賣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