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問題明天交流:中俄兩國一起進行協商!
文:黃埔少俠 2025年3月13日
2025年3月14日,中國、俄羅斯與伊朗將在北京就伊朗核問題展開三方會晤。這一時間節點的選擇,既是對伊核僵局的直接回應,也是中俄兩國推動多邊主義外交的重要實踐。此次會晤背后,是伊核問題二十余年的復雜博弈,以及當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動。
一、伊核問題的歷史經緯
伊朗核問題始于20世紀50年代,早期伊朗核技術以和平利用為目標,但美伊斷交后,美國指控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雙方矛盾激化。2003年伊朗宣布提煉鈾引發國際關注,此后聯合國多次通過制裁決議。2015年,伊朗與六國(中、美、俄、英、法、德)及歐盟達成《伊核協議》,伊朗承諾限制核活動以換取解除制裁。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協議,重啟對伊“極限施壓”,導致伊朗逐步中止履約,局勢重回緊張。
二、美國的矛盾立場與伊朗的強硬回應
特朗普政府近期聲稱已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要求其放棄核計劃并重啟談判,但伊朗多次否認收到信件,并明確拒絕“基于威脅”的對話。伊朗的核心訴求始終如一:美國需率先解除制裁,作為恢復履約的前提。然而,美方堅持要求伊朗先停止高濃度鈾濃縮活動,雙方互不讓步,談判陷入僵局。
美國的“極限施壓”政策不僅未能迫使伊朗妥協,反而加劇了中東局勢動蕩。伊朗經濟雖受重創,但其政權穩固性在宗教與政治體制的雙重支撐下仍未被撼動。與此同時,伊朗轉向中俄尋求支持,試圖通過多邊合作打破外交孤立,并為經濟復蘇爭取空間。
三、中俄立場:推動多邊協商與平衡地區利益
中國始終是伊核問題的“勸和者”。作為協議簽署國,中國反對單邊制裁,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3月13日的記者會上強調,北京會晤旨在“為恢復對話談判創造條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中國的“雙軌并進”思路——即同步推進核問題談判與地區安全對話——為解決僵局提供了新路徑。例如,中國此前成功斡旋沙特與伊朗和解,展現了其在中東事務中的獨特影響力。
俄羅斯則扮演著“制衡者”角色。作為伊朗的長期盟友,俄方在能源、軍事等領域與伊深化合作,例如推動“北南走廊”能源計劃,并協助伊朗提升防御能力。俄總統普京近期表示愿充當美伊談判的中間人,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緩解美俄緊張關系,同時鞏固自身在中東的戰略存在。中俄協作不僅為伊朗提供政治支持,也試圖構建“去西方化”的地區安全架構,以應對美國霸權干預。
四、北京會晤:破局契機與潛在挑戰
此次會晤的短期目標在于協調三方立場,探索重啟伊核協議的可行方案,例如“分階段解除制裁+限制鈾濃縮”的路線圖。長期來看,中俄伊合作有望推動建立地區安全機制,減少外部勢力干預,并為敘利亞、阿富汗等熱點問題提供解決范本。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美國可能加大對伊制裁以削弱會晤成果,而歐洲雖在伊核問題上與美國存在分歧,但受制于能源安全與戰略依賴,態度可能搖擺。此外,伊朗內部保守派與溫和派的政策分歧也可能影響其談判連貫性。
五、結語:
中俄伊北京會晤的召開,標志著國際社會對單邊霸權的集體反思。在百年變局下,多邊協商與平等對話才是解決伊核問題的正道。若此次會晤能凝聚共識、重啟談判,不僅將為中東和平注入新希望,更將彰顯全球治理體系向多極化轉型的不可逆趨勢。
2025年3月13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