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三者的人是什么心態?#
一打開影視作品,似乎所有的背叛事件都在演繹原配手撕第三者的劇情,包括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遭遇背叛的人也會對第三者充滿憤恨和報復心理,為什么男人背叛大家都在怪罪第三者?難道背叛的那個人就沒有問題嗎?
其實,把背叛的責任全盤轉嫁到第三者身上本質是一種對自身無能的憤怒,理清背叛責任、重建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正視現實并積極的自我負責。
為什么影視劇里總喜歡拍一些手撕第三者的劇情?因為這恰好擊中了很多人情緒上的爽點,把第三者刻畫成一個風情萬種的形象,這樣就可以理所應當的把伴侶背叛的原因歸結到第三者身上,比如是第三者太漂亮或者使用了某些技巧才讓已婚男人一時失去了心智,誤入婚外情的陷阱。
這其中暗含的核心思想就是,已婚男人的背叛完全是身不由己的、是脫離理智的、是計劃之外的曇花一現,而不是經由他充分思考并且遵從自身意愿所做出的一種主動行為,不是你們的婚姻關系出現問題后的一種出逃,而全部罪責都在于第三者單方的引誘。
畢竟,對于很多人來說,比起伴侶的背叛,大部分人更為恐懼的是伴侶主動地、真心實意的背叛,比起身體上的游離,大部分人更為恐懼的是情感上的游離,而如果把背叛的罪責都歸結到第三者身上,她們就不用去面對另一種可怕的可能性,那些怪罪第三者的人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伴侶的問題嗎?不,她們只是不愿意接受這種可能性而已。
當一種現實讓人痛苦且無法承受時,人出于趨利避害的傾向就會說服自己把事情導向另一種原因,在背叛這件事上,與其說大家不知道伴侶的問題,不如說大家選擇了用第三者的單方面引誘來逃避真正的婚姻危機。
那些把背叛的全部責任都轉嫁給第三者的人究竟在逃避些什么呢?就我的咨詢經驗來看,她們真正恐懼的往往是這些東西:
01
伴侶發生情感轉移的現實
怪罪第三者最核心的作用就在于把背叛這種主動行為變成了一種引誘下的被動行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給背叛者找很多理由和借口,來說服自己他們并不是真的愛上了第三者、并不能真正的從與第三者的相處中獲得快樂。
這樣想的好處就是,很多人覺得一旦撕開了第三者的真面目,背叛者就會從迷失的迷霧中走出來,立馬獲得理智和對婚姻的責任感,然后重新回到原來的關系里,而被背叛的人丟失的安全感也能夠立馬撿回來,這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美好幻想。
而接受背叛本身是一種主動行為則意味著很多人要去真實的面對伴侶的愛已經發生轉移的這種可能性,“他不再愛我了”、“我們之間的情感鏈接早已消失了”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意味著以往婚姻中構建起來的那些賴以依存的安全感如今都徹底斷裂了,未來不再是確定且清晰的,而變成了一片灰色的荒蕪處境。
而處于對這種可能性的排斥,很多人就算是明知道在自我欺騙,也不愿意把背叛的真正原因導向自己的伴侶。
02
自己對于修復關系、重建生活的無能
如果背叛是一件和第三者關聯性很弱,甚至完全無關的行為,那么原因只能指向背叛者本人的改變或者婚姻關系的瓦解,比如承認自己的伴侶已經不再是以往認知中的那個善良愛自己的人,承認你們之間的婚姻關系已經開始破滅,承認以往的那些美好早已經成為了不復存在的過去式,這意味著遭遇背叛的人必須以此為起點來重構自己的生活,當然,這是非常痛苦且困難的。
接受現實對于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即便是透過縫隙看到那一丁點破碎的可能性,很多人就痛苦得無法喘息了,而重建一切則需要一個人去堅定地站在現實面前,踏上已經成為廢墟的婚姻,然后一點一點的把那些斷壁殘垣修復起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需要極強的心理韌性和復原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任何一種選擇都摻雜著當下維度上的好處,對第三者表達憤怒是很多人保護自己、逃避責任的一種選擇,因為面對就意味著痛苦,面對就意味著我們要遭受相當多的悲傷和無力,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重歸正軌,而自我蒙蔽卻帶著一種虛假的希望,它讓人相信,只要我們把第三者這個罪魁禍首從關系里清除出去,那么我就可以無痛恢復自由,無痛從背叛中走出來;它讓我們相信,伴侶依舊是之前的那個愛我們的伴侶,婚姻依舊是牢固美好的,而現在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婚姻暫時偏離軌道的插曲,這是一種盲目的自我麻痹。
人天然有逃避屬性,這無可厚非,因為人在極度痛苦的時候,不靠一些自我欺騙來緩解和拖延時間,我們可能就會徹底被苦難擊碎,失去重新站起來的能力,但緩解歸緩解,真的把自我蒙蔽的表象當做客觀現實來看待就是一種純粹的無知了。
簡言之,人不可能永遠的活在自我欺騙之下,就算你可以通過怪罪第三者來獲得一些心里寬慰,但現實也遲早會向你迎面撲來,到那時候,你如果沒有鍛造出一顆強韌的心臟,你感受到的痛苦只會比當下更多,當現實逼到你退無可退時,你之前逃避的那些東西會毫不留情的找上門來。
你當然可以在背叛發生之初無法調理自己時,短暫的把責任歸結到第三者身上,包括對第三者產生憤怒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切忌不要把這種行為持續到底,在更深層的維度上,你應該具備一種意識,那就是這只是一個緩沖地帶,而你遲早要接受現實,遲早要開始學著自我負責。
自我負責雖然在當下的你看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站在發展的角度上,它確是你能最快走出背叛、恢復生活的捷徑。
那么對于一個害怕面對現實的人來說,到底該怎樣習得自我負責的能力呢?這里也有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通過認知重塑建立心理安全感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就在于我們的認知在背叛發生后依舊沒有獲得成長和轉變,當我們還是在用錯誤的思維模式來理解關系和背叛本身時,那個激發內在痛苦的模式就可能一直在生效。
轉變認知的關鍵就是把事物按照和現實貼合而非和以往經驗貼合的思維模式來理解,比如很多人一直把關系理解成只要建立了就不會發生改變的事情,那么背叛就會特別讓人難以接受,因為你的腦子理解不了這件事的發生,你只會一遍遍的問為什么,而沒辦法從這種內耗中走出來;或者你總是把安全感建立在對他人的依賴上,認為只要伴侶不愛自己了,那么你就失去了自我價值,那么只要伴侶不再愛你,那么你的痛苦就一直無法消除下去。
那如果我們把這些矛盾的認知調和一下,重新建立起諸如:關系是需要持續維持才能繼續的、人是會被自身經歷和感受塑造而不斷變化的、我是可以不依靠他人就能獲得安全感的這樣一些認知,那么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就獲得了更開闊的視角,你就不會把自己困在那個無法理解的圈子里徘徊,這一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你去面對現實的痛苦,同樣還為你指明了接下來行動的方向,使得你獲得一些初級的安全感,而不至于因為過于痛苦而喪失行動的能力。
通過培育自我效能感獲得正向激勵
人之所以懼怕自我負責,就是因為我們通常會把自我負責想象成一件非常痛苦,需要我們去克服、去努力的事情,但實際上,自我負責的人生反倒是非常快樂的人生,比完全的依賴他人來獲取安全感的生活來得積極自由得多。
那么怎么實現這種從懼怕自我負責到享受自我負責的心態轉變呢?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要學會培育自我效能感,以此來獲得持續行動的正向激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主要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組織和執行行動以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信念。它并非對個人整體能力的評價,而是針對具體任務或領域的信心判斷。你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于自己能做成一件事的信心,當這種信心越多時,你行動的動力就會越強。
自我效能通常從我們做成一件事的正向反饋中獲得,在一段婚姻關系里,你可以給自己樹立各種各樣的增強自我效能的小小靶點,比如主動找伴侶溝通一次、試著離開伴侶去做一次自己喜歡的事情、試著去獨立解決工作問題、和其他人建立鏈接等等,這些事情會讓你一步一步的從被背叛的無力感中走出來,重新看到生活和自我的豐富性。
當你在這個世界上收集的正向反饋越多時,你就越能從自我負責中獲得快樂,最終把對伴侶的依賴感轉移到自身上來,由此獲得正宗意義上的堅實安全感。
說到底,怪罪第三者本身可能更偏向于一種自我防御行為,目的是保護自己免受其他可能性的傷害,但人不能永遠停留在自我蒙蔽的處境里,學會自我負責,才是促使你獲得成長和幸福的最佳捷徑。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