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閉幕,會議里討論的那些內容,樁樁件件都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關乎國家未來的走向。其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這不僅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更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
雙輪驅動,開啟新質生產力新時代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生產力飛躍的關鍵轉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出現開啟了蒸汽時代,紡織業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讓電氣、化工等產業蓬勃發展,徹底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如今,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發展迅猛,為新質生產力的誕生創造了良好條件。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方面成績亮眼。2024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高達3.6萬億元,實際增長8%,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高投入帶來了顯著成果,2024年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2%,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 。
在人工智能領域,DeepSeek、宇樹科技等國內企業表現十分突出。它們的研發成果不僅實現了技術突破,還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帶動了從芯片制造到產品應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筑牢創新根基
教育是科技進步的基石,為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我國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面,“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不少高校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上取得長足進步,在全球的學術影響力逐漸提升,為科技創新儲備了大量專業人才。
科技的發展也為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線教育、智能教學工具等新興教育模式不斷涌現,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科技進步催生的新產業、新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促使教育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產業創新提供適配人才。
人才是連接教育與科技的關鍵紐帶,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核心要素。國家和地方紛紛出臺一系列人才政策,從住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到創業扶持,全方位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讓人才在良好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
各地因地制宜,創新亮點紛呈
在落實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各個地區立足自身優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廣東作為我國的經濟強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位居全國首位。2024年前10個月,廣東戰略性產業集群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9.32萬件,位居全國第一。廣東制造業體系完備,31個制造業大類一應俱全,電子信息制造等15個行業規模在全國領先,2024年新能源產業成為廣東第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浙江在科技創新方面同樣成績斐然。2024年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8家,累計達38家,新增重大科技成果110項,榮獲國家科技獎30項,區域創新能力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4位。
合肥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近5年財政科技投入超過千億元。2024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當地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態勢良好,與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共建的研發機構覆蓋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個產業集群體系。
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讓新能源汽車從概念走向現實。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過900萬輛,規模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60%,汽車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又帶動了電池材料研發、智能駕駛算法優化等科技創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循環。
為促進二者融合,國家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眾多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加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協同支撐,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無限可能。相信在兩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們能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大家對未來的創新發展有什么看法和期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