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國會山再次籠罩在政府停擺的陰云之下。
這已是本財年第三次上演的"關門"鬧劇,但這次的危險系數遠超以往,最新民調顯示,78%的美國民眾認為兩黨正將國家利益作為政治籌碼。當政治博弈演變成制度性癱瘓,這場看似尋常的預算之爭,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層裂痕。
參議院民主黨黨團3月12日的緊急閉門會議持續了整整三小時,空氣中彌漫著焦灼的氣息。就在前一日,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以217-213的微弱優勢通過新版支出法案,隨即上演"勝利大逃亡"——全體共和黨議員集體離場,留下參議院民主黨人面對"要么吞下苦果,要么背負罵名"的艱難抉擇。
如果這份法案成功,美國政府將于3月15日開始再次陷入停擺。
這份長達1200頁的法案暗藏玄機:削減130億美元教育醫療支出,增加60億美元軍費預算,更賦予行政部門空前的資金調配權。用民主黨進步派領袖沃倫的話說:"這分明是給馬斯克的太空部隊和特朗普的私人衛隊開綠燈。"法案中關于邊境墻資金的條款,更是直接復刻了2018年導致35天史上最長停擺的爭議內容。
自1976年現行預算制度建立以來,美國政府已21次陷入停擺困局。表面看是預算分歧,實則是特殊利益集團的角力場。軍工復合體、醫藥巨頭、科技大鱷通過政治獻金操控立法議程,形成"金主立法"的畸形生態。數據顯示,2023年軍工企業政治游說支出達1.2億美元,直接催生了法案中軍費暴增條款。
這種利益輸送在選舉年尤為露骨。共和黨急需兌現對軍工集團的承諾,為中期選舉籌集資金;民主黨則要維護教師工會、環保組織的支持。兩黨都將政府運作作為人質,進行赤裸裸的政治勒索。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湯姆·戴維斯所言:"這不是預算談判,而是選票拍賣。"
若政府停擺成為現實,其破壞力將遠超以往。當前美國正處在經濟衰退的懸崖邊緣:通脹率持續高位運行,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股市泡沫瀕臨破裂。摩根大通最新模型顯示,停擺每持續一周,GDP將縮水0.2個百分點,可能成為壓垮經濟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生領域已拉響警報。
80萬聯邦雇員面臨停薪,其中45%的人存款不足維持一個月生活。食品券發放系統一旦停擺,將直接影響4200萬低收入群體。更危險的是航空管制系統的脆弱狀態——2019年停擺期間,全美航班延誤率暴增300%,如今在航空業運力吃緊的背景下,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交通癱瘓。
法案中最具爭議的"資金自由裁量權"條款,實則為行政擴權打開后門。根據該條款,總統可自行認定"非必要政府部門",這意味著理論上能解散環保署、教育部等民主黨傳統勢力范圍。這種"選擇性關門"的權力,堪比特朗普2019年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修建邊境墻的升級版。
民主黨人擔憂這將成為制度性絞殺的工具。參議員舒默指出:"他們正在創造一種新常態——用持續危機為行政擴權制造借口。"這種"危機治國"模式若常態化,將從根本上動搖三權分立的基礎。斯坦福大學憲法學教授帕梅拉·卡蘭警告:"我們正在見證美國憲政體制的慢性死亡。"
政府停擺的沖擊波必將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作為美債最大持有國,中國持有的1.1萬億美元國債面臨減值風險。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美元信用體系的動搖——過去美國政府停擺期間,黃金價格平均上漲4.7%,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交易量激增23%。本次危機可能加速全球去美元化進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已有38個國家啟動數字貨幣研發,20國簽訂本幣結算協議。美國政治內耗正在為美元霸權掘墓,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指出:"當世界看到美國連自家財政都管不好,誰還會相信美元的價值錨定?"
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美國,正為其政治極化付出慘痛代價。政府停擺鬧劇周而復始,暴露出代議制民主在資本裹挾下的制度性失效。當政治精英沉迷于權力游戲,普通民眾的福祉淪為博弈籌碼,所謂的"民主燈塔"已然光芒黯淡。
這場危機或許能以臨時撥款暫告段落,但制度痼疾不會自動痊愈。正如《聯邦黨人文集》警示的:"如果黨派斗爭取代了公共利益,再精巧的制度設計都將土崩瓦解。"美國政治能否走出惡性循環,考驗的不僅是政客的智慧,更是整個政治體系的自我革新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