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的業績轉正,得益于依成本定價的策略,更源于其自己開發關鍵技術的堅持,后者如今更成為公司創收的新業務,這給深陷價格戰之中的車企們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文丨王靖揚 李皙寅
編輯丨李皙寅
零跑汽車成為第二家實現盈利的造車新勢力。
3月10日,零跑汽車(09863.HK)發布的2024年報顯示,公司全年交付新車近30萬輛,營收為321.6億元人民幣,并提前實現了四季度凈利潤轉正。
這并不容易。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戰的硝煙仍未散去。一面是智能化和電動化新需求促使成本高企,一面是各款新車售價屢破新低,競爭異常激烈。要盈利還是要市場規模,是眾多車企面臨的兩難選題。
仔細來看,自誕生之初,一直堅持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技術,視覺識別、智艙融合等智能化領域做全棧自研的零跑汽車,開始嘗到了甜頭,技術自研提升了產品競爭力,進而提升銷量、攤銷研發成本,并助力保供關鍵產品。
全棧自研,曾并不被人看好。畢竟,汽車業產業鏈分工極為細化,自研被視作噱頭、成本不可控。但真正蹚過這條未知之河后,零跑、理想、比亞迪這樣強調全域自研的車企迎來了別樣的優勢——當一切整合成功后,就能成為其他車企的供應商,給他們賣零件、賣服務、賣解決方案。這不僅是賬面盈利,更有助于搶占技術指標乃至發展方向的話語權。
3月3日,中國一汽與零跑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研發上展開深度協作,并探索資本層面的進一步合作。
“中國一汽能選擇與零跑汽車合作,主要是看中了零跑汽車全域自研的能力。從2019年開始,我先后去了十幾次長春,之前也傳出我們與捷達品牌合作,直到此次與中國一汽達成合作,雙方有一些項目會在之后落地。”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告訴《財經》,零跑汽車自研的三電技術已獲10家企業定點,其中中外合資和外資的車企比例會大于國產車企,而且很多都是頭部企業,產品預計從今年底到明年初出貨。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汽車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朱江明透露,零跑目前已組建了幾十人的人形機器人研發團隊,項目正處于預研階段。
根據財報顯示,零跑汽車在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達13.3%,創單季度新高,提前實現季度盈利。
報告期內,零跑汽車營業收入為321.6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同期的人民幣167.5億元增長92.0%;毛利率達8.4%,較2023年的0.5%提升7.9個百分點。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為13.3%,超出市場預期的同時,也創下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
這并不容易。當前汽車行業處于轉型調整關鍵時期,企業研發費用不斷上漲,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迅速,但未能帶來相應的利潤增長,市場競爭環境異常激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最新一期的《產銷快訊》中指出,盡管汽車產銷量總體保持增長,但行業盈利能力持續承壓,汽車行業利潤率逐年下降,已跌破5%,且下滑趨勢還在繼續。
對于毛利率的不斷改善,零跑汽車方面在財報中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對應時期整體銷量上升,帶來規模效應,整體固定成本下降;另一方面,2024年第三、第四季度車型銷售結構變化,毛利更高的C系列車型銷量占比上升。
銷量方面,零跑汽車2024年汽車總交付量為29.37萬輛,較2023年同期的14.42萬輛增長了103.8%。第四季度月均銷量超過4萬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交付量超過60萬臺。C系列累計交付22.51萬輛,占總銷量的76.6%,銷量較2023年增長了112.9%。
財報顯示,2024年零跑汽車電動汽車及部件銷售316.3億元,服務及其他銷售的收益5.3億元。
銷量增長帶動了收入和毛利的大幅提升,零跑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實現盈利。其當季的凈利潤為0.8億元,略高于市場預期的0.7億元。
2024全年零跑汽車交付新車達293724輛,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經營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雙轉正,在手資金充裕204.2億元人民幣。這一業績超出了行業普遍預期,尤其是在價格戰持續的市場環境下,尤顯不易。
朱江明透露,公司正在與多家車企就零部件供應及其他領域展開合作,預計2025年銷量將在50萬-60萬輛。同時,將2025年公司毛利率目標定為10%-11%,爭取2025年實現全年盈虧平衡。
2023年,作為國內第一家實現盈利的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
朱江明提出的用擰干毛巾水分概括公司整體戰略:以成本定價,通過零部件盈利,進而增強整體競爭力。
以最新發布的B10為例,一臺基于LEAP 3.5架構B平臺打造,配備了510激光雷達、高通雙旗艦芯片和高階智駕且純電續航里程達到510公里的純電SUV,預售價定為12.98萬,5個版本預售價格區間為10.98萬元至13.98萬元。這一價格頗具競爭力,B10官宣開啟預售一小時后,小定突破1.5萬輛。
在“全域自研”戰略下,零跑汽車六大核心技術模塊的研發團隊帶頭人十年未變;三電系統、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等核心領域自研自造比例高達65%,并先后推出八合一電驅和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等技術成果。
而以LEAP平臺為例,創業9年,零跑汽車從1.0迭代至3.0,完成3代產品創新共享,并以B系列為開端全面過渡至LEAP3.5架構,實現四域合一、左右后多達70項區域功能深度融合、VCU&MCU 系統級融合、CTC2.0 Plus 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以及綜合續航提升10%。高度集成下,零跑LEAP 3.5架構將線束長度做到了996米,并將架構的控制器數量高度精簡至22個,從根本上優化整車性價比。
朱江明拿電視機舉了個例子,以前的電視機打開里面的電路板密密麻麻的,現在只有一小塊芯片放在角落里,而電視機做成了100寸。產品越來越簡單,成本也會越來越低,性能也會越來越好,這就是一個整合的過程。
技術自研的同時,零跑也力爭控制成本。通過垂直整合和平臺化運作,零跑不同車型之間的零部件通用率達到業內領先水平,C系列三款SUV車型零部件共享率高達88%。高通用率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降低研發投入并攤薄供應鏈成本,并最終體現在整車價格優勢上。自研自制核心部件并積極對外銷售增收,同時通過規模效應降本提利。
零跑產品矩陣在構建A、B、C、D四大系列,各自對應6萬-10萬元、10萬-15萬元、15萬-20萬元、20萬-30萬元價格區間。目前零跑汽車銷量主力為C系列,2024年銷量貢獻度達到76.6%。
如果說自研是在擰毛巾,那么擠出來的水分不只是成本,也是現有硬件“冗余”的能力。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告訴《財經》,得益于零跑自己掌握算法等能力,能夠充分挖掘出芯片的算力,讓其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這也打破了高通方面的記錄。
零跑之所以能兼顧銷量和盈利,得益于對市場對高性價比產品需求的精準捕捉。然而,在比亞迪、小米等競爭對手的強勢攻勢下,零跑的市場份額仍面臨壓力。
以成本定價并堅持做自研的車企,也不只零跑一家,理想、比亞迪都以見長。零跑也以其較高的配置和優惠的價格,被消費者稱作“半價理想”。這種的表述,對于零跑來說,倒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佐證其成本控制優良,同時便于消費者記住公司品牌和產品特色;另一方面,也影響自身品牌塑造,也讓后續的產品高端化面對不小的挑戰。
借助Stellantis出海賣車
3月3日,中國一汽與零跑汽車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戰略合作分兩個維度,一是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在研發領域的技術積累,共同開展新能源乘用車聯合開發及零部件合作,通過雙方的技術融合共同提升產品競爭力;二是雙方進一步探討深化資本合作的可行性,通過資本合作,使雙方實現全產業鏈資源協同。
朱江明對《財經》表示,零跑汽車與一汽集團的合作將在零部件采購方面率先落地。“零跑汽車在和Stellantis集團合作以后,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別的企業入股合作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更多的是一些零部件合作,比如說電驅動、車燈等。”朱江明說,公司正在與法拉利等車企商討零部件及其他方面相關合作。
2023年10月,零跑與Stellantis成立了合資公司零跑國際。由零跑提供全球化車型和技術,借助Stellantis全球渠道和體系能力,以便在全球范圍內銷售電動汽車。據了解,雙方目前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布局了400家以上的經銷商,如今每個月銷量在2000輛以上。B10車型在中國量產后,也會通過整車出口的方式賣向全球。2025年,外銷目標定為50000輛。
“因為零跑在這個行業排名第四,所以我們希望幫助他們促進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在海外的發展,這對我們在全球最大市場的發展也有所幫助。如果我們要贏得中國市場,我們最好先贏得中國一家很好的公司幫助,這是我們的邏輯。”Stellantis集團前全球首席執行官唐唯實(Carlos Tavares)曾對《財經》如此解釋選擇零跑的理由。
通過合作,Stellantis集團能夠在海外生產和銷售零跑汽車,并獲得零跑的零部件及部分技術使用權,涵蓋如零跑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LEAP3.0 四葉草架構)等技術。
總的來說,雙方都希望實現拿來主義,中方車企可以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外資渠道;外方車企可以通過獲取已在中國市場備受認可的車型和技術,利用資金和自己的渠道作為杠桿,以“輕資產”的方式加速追趕。
對于海外建廠,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介紹,從全球范圍來看,零跑汽車會有不同的設點考慮,比如說東南亞和南美。“歐洲的要求會不一樣,我們會以差異化方式推進本地化,比如說有一些地方直接采用整車出口,一些地方采用SKD或CKD的形式。在歐洲,我們首先是聚焦一個工廠,把產能發揮到最大化,把整個制造成本做到最小,之后再考慮在其他地方布點。”
責編:王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