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李嘉誠在簽署完價值228億美元的港口出售協議后,或許不會想到,這份文件將在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官網掀起驚濤駭浪。兩天內,港澳辦兩次轉載《大公報》銳評,直指這場交易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風險點”,更以“五問李嘉誠”的凌厲姿態,將一位商界傳奇推上民族大義的審判臺。
巴拿馬運河的晨曦中,中國貨輪的汽笛聲穿透薄霧。這座承擔全球6%海運貿易的黃金水道,此刻正見證著21世紀最赤裸的地緣博弈——當美國貝萊德財團接盤運河兩端港口的消息傳來,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高調宣布:“我們沒費一顆子彈就收回了巴拿馬!”而太平洋西岸,中國網友的憤怒已沖上熱搜:“李嘉誠這是在給美國遞刀子!”
貝萊德財團的收購絕非普通商業行為。
這家管理11.6萬億美元資產的巨鱷,在俄烏沖突中曾借機收割烏克蘭國有資產,如今又將觸角伸向全球航運命脈。交易涉及的43個港口中,印尼雅加達港、馬來西亞巴生港扼守馬六甲海峽,而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更是中國與拉美貿易的“海上生命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直言:“這是構建對華‘港口封鎖鏈’的關鍵一步。”
交易后,美資控制全球TOP50港口的比例將從12%飆升至19%,中國則從31%降至24%,其中巴拿馬運河每年通行中國貨輪超1500艘,占運河總貨運量的21%,而貝萊德部署的“阿拉丁監控系統”可實時獲取貨輪航行數據,為美國貿易制裁提供情報支撐。
表面看,這似乎是樁精明的商業決策:以50倍市盈率高位套現,凈賺190億美元,長和股價應聲暴漲21%。但深層次邏輯更耐人尋味。
特朗普政府威脅武力接管運河,巴拿馬政府啟動違憲調查,政治風險已達臨界點,而近十年李氏家族向歐美轉移超8000億資產,核心業務72%位于境外,長子李澤鉅主導的“去中國化”戰略加速,歐洲新能源與東南亞地產成新戰場。
當中國貨輪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卸下光伏組件時,美國正通過資本手段在全球布設“暗樁”。貝萊德已控制澳大利亞達爾文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此次交易后,中國在拉美的物流節點出現戰略空洞,繞行合恩角的成本將飆升30%。
有航運公司高管坦言:“這相當于在美國的砧板上切肉。”
《大公報》的尖銳質問,撕開了全球化時代的終極悖論:當資本無國界遭遇國家有立場,企業家的選擇邊界何在?
靈魂拷問一:
“為何在特朗普叫囂‘武力收回運河’時急售資產?”這恰與美國政治周期高度共振——貝萊德CEO芬克在收購期間密會白宮,交易公告特意選在特朗普國會演講前夜發布。這種“巧合”,讓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都緊急聲明:“絕不允許美軍免費通行!”
靈魂拷問二:
“所謂‘保留管理團隊五年’的條款,是否在給數據轉移打掩護?”和記港口的信息系統積累了中國貨輪28年的航行數據,這些涉及“一帶一路”物流命脈的機密,恐將通過貝萊德的金融網絡流向五角大樓。
李嘉誠曾說“我只是個商人”,但歷史早有警示——1941年香港淪陷時,其叔父李嘉蔚因向日軍出售戰略物資背上漢奸罵名。
當李嘉誠在紐約簽署協議時,深圳鹽田港的岸橋操作員正調試著國產自動化系統。那些寫著“和記黃埔”的代碼將被逐一替換,就像中國正在改寫全球化的底層邏輯。
《大公報》的質問仍在回響:“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這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歷史定律——1938年,盧作孚傾盡民生公司運力完成“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國工業命脈;84年后,選擇將戰略資產拱手相讓的商人,終將被刻在民族記憶的恥辱柱上。
此刻,每個中國企業家都站在抉擇的關口:是做乘桴浮于海的精致利己者,還是做重鑄國運的破浪領航人?答案,或許就藏在巴拿馬運河的浪濤聲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