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祁六金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又是一年315。
在汽車后市場,假機油一直是沉疴積弊。每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前,后市場總會爆出一些機油造假的新聞,今年也不例外。
就在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2024年快熱式電熱水器等13種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通報》。
結果顯示,在抖音、京東、拼多多、天貓等6家平臺27家銷售單位共抽查了28批次的機油產品,發現有1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39.29%。
當電商平臺成為售賣假機油的“溫床”,不僅會引發嚴重的“信任危機”,也讓假機油這顆“毒瘤”的清除變得更加困難。
相較于屢遭詬病的假機油頑疾,產業鏈上游的變化,給后市場帶來的陣痛,則更為明顯。
一方面,價格戰與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加速行業洗牌,傳統4S體系迎來“至暗時刻”,這兩年來經銷商集團連環暴雷,導致大量車主面臨下訂后無車可提、購車款退不回來、售后服務無法進行等困境。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也震蕩至車險市場。
保費高、出險率高、維修成本高,是新能源車險的主要痛點,而超過50%的滲透率意味著新增保單中每兩單就有一輛電動車,無疑會改寫整個車險行業的盈利邏輯。
此外,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持續深化,固化的利益鏈條被打破,隱匿在博弈下的保險事故車行業的亂象也浮出水面。
借助一年一度的315,汽車服務世界將上述行業亂象進行盤點,為從業者敲響警鐘。不僅是要敲給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作惡者,更想喚醒從業者的危機意識。
一、3年60多起假機油案,電商平臺90%都是假貨?
機油一向是后市場造假最猖獗的領域。
近年來,全國各地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對假冒偽劣機油的打擊與懲治力度。但即便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假機油的案件仍然是層出不窮。
據《汽車服務世界》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截至2025年2月),假機油相關的報道有60多起,涉案金額小到上千,大至上億元。
僅2024年一年,就曝出了20多起假機油案件,涉案金額累計近3億元。
其中,3月份山西晉城大型侵權假冒潤滑油案,涉案金額高達1.3億元,是近兩年來涉案金額最高的假機油案。
此外,4月份云南玉溪公安局江川分局披露的案情最為嚴重,該制假團伙銷售涉假套牌機油,通過經銷商銷往全國22個省市,涉案金額高達上億元。
從盤點的案件來看,這幾年假冒偽劣機油案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特點:
一是在造假品牌端:美嘉殼三大品牌,依舊是被造假的主力軍;此外,長城、馬牌、道達爾等品牌的機油造假也在增多。
二是在制假方式端:犯罪團伙以一個城市為據點,選擇隱蔽地點進行造假,向全國各地銷售假機油,形成了“產、運、銷”的黑色產業鏈。
三是在銷售方式端:線下門店、經銷商、線上電商、社交平臺(微信、QQ),以及現在流行的短視頻平臺,都是假機油的流通渠道。
其中,汽配城、汽服門店和電商平臺,都是銷假重要的環節。
曾有修理廠老板表示:“所有的假機油90%在網上,還有10%來自汽配城。修理廠是不會用假機油的,除非老板不知道這個是假機油。”
但現實情況往往超出人的預期。
去年,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云南玉溪特大假機油案件的調查細節。
在該案中,造假商者伍某,不經過任何加工,直接把8元錢1升的基礎油灌裝起來,經過假冒注冊商標的包裝,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品牌機油。
假冒的品牌機油出廠價只要45元,嫌疑人林某以80元左右的價格賣到汽修廠,汽修廠再以400元左右的價格賣到消費者手中。
林某表示,那些購買低價知名品牌機油的修理廠,對產品的真偽心知肚明,但還是按照正品在銷售,只有換機油的消費者被蒙在鼓里。
令人心寒的是,被利益熏心的汽修廠還不在少數。僅林某一個經銷商銷售的假機油就涉及全國190多家汽修廠;光是云南地區,就有53家修理廠采購了林某推銷的假機油。
造假商固然可惡,但毫無底線、知假售假的汽服門店,或許才是最可恨的。
此外,這起案件也揭露了電商平臺在假機油產業鏈中的關鍵角色。
造假商伍某通過“淘寶”、“抖音”、“快手”等網絡渠道,發展出上百名經銷商。這些經銷商要么直接將假機油推銷給修理廠,或在電商平臺、社交平臺上打著“竄貨”、“代工廠直發”等幌子,直接向消費者零售。
今年2月,市監總局進行的大抽查結果顯示,機油類產品在抖音、京東、拼多多、天貓等6家電商平臺27家銷售單位,不合格率高達39.29%來看,電商平臺已然成為機油售假的最大“幫兇”。
這一情況不僅凸顯了電商平臺上機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給汽服門店在配件采購和使用上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
為什么假機油屢禁不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暴利。
此前汽車服務世界做過測算,假冒偽劣機油一般是由質量比較差的再生基礎油或者一類礦物油生產的,成本最多不超過8元/L。還有直接用廢機油加工而成的假機油,成本則更為低廉。
通過仿冒知名品牌的包裝和商標,這些假機油以正品價格出售,巨額利潤的驅使,使得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在違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此外,在流通、監管、消費等多個環節,也為假機油的泛濫提供了“養分”。
在流通層面,電商平臺成為售假“溫床”。假貨猖獗的表象之下,實際上是暴利驅動的不法商販與電商平臺監管缺位的交易生態構成了惡性循環;
在監管層面,機油造假地點隱蔽化、造假技術升級,使得打假越來越難;而懲戒力度不足,對暴利行業的震懾力度有限。
在消費層面,部分消費者被低價所吸引,且缺乏基本的維權意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制假售假的行為。
可以看到,假機油的猖獗,某種程度上是造假不法分子、購買假貨的消費者以及采取“綏靖”態度的電商平臺,三者之間的“不謀而合”。
因此,假機油的根治也需要多方協同。不僅需要高壓執法瓦解產業鏈,也需要消費觀念升級和市場透明度提升;
二、多家4S集團暴雷,車主權益誰來保障?
除了老生常談的假機油外,這兩年來經銷商集團突然成為了后市場“不穩定分子”。
從2024年年中開始,多家上榜百強、甚至是上市企業的經銷商集團都曝出了不小問題。
據汽車服務世界的不完全統計,以廣東永奧集團“旗下80多家4S店關門結業”為起點,2024年至少有8家全國或區域影響力4S集團爆雷。
到了今年,“4S經營異常”現象已經在全國數十個城市中出現,并且從“某4S店資金鏈斷裂,三十余車主提車難”,發展到“一個城市里幾家4S店一起倒閉”。
據不完全統計,在最近一個多月里,全國已經有數百家4S店關門、影響數百萬消費者,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在整個車市發展史上都實屬罕見。
根據公開信息,這些4S門店暴雷跑路,最根本的原因是資金鏈斷裂。但這并不意味著,留下的一地雞毛就可以置之不理:
一是簽訂合同沒提車的車主,面臨著新車無法提車、購車款退不回來的局面;
二是購買了保養套餐、保養券等服務的車主,面臨著售后無門、退費無門;
三是4S店的員工,面臨失業、被欠薪、討薪難的局面。
有行業人士表示,以前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現在4S經銷商的行業現狀是,找不到和尚,廟也被搬空了。
據統計,過去3年內,超過8000家4S店宣布關閉,年均退網量超2600家。2024年僅上半年,退網的4S店接近2000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車與燃油車此消彼長之間,越來越多的傳統4S店撐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則是汽車價格戰,導致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
去年8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協會呼吁,政府相關部門能夠高度關注當前汽車經銷領域所面臨的資金困境和關停風險問題,果斷采取階段性金融紓困政策措施,切實防止汽車經銷領域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隨著車市競爭日益激烈,未來4S店暴雷跑路的情況預計還會持續發生。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預防遇到4S店突然倒閉、退網的情況。
在買車前可通過廠家官網或客服,查詢經銷商的授權狀態,并先與4S店確認是否立刻能拿到合格證。
在簽訂購車合同時,務必保留好定金收據、合同文本、付款憑證、等重要文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交車時間,并注明違約責任,以便在出現問題時維護自身權益。
如果遇到提車難、退款難等問題無法解決時,應及時向廠家投訴,必要時還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
回到行業角度,經銷商的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這與早年經銷商粗放式的擴張戰略、主機廠與經銷商長期處于不對等地位等因素息息相關。
因此,經銷商體系想要擺脫"周期性崩盤"的宿命,不僅自身需要變革,還要與主機廠協同,構建價值共生機制。
三、修理廠無資質、修復件無合格證,保險事故車維修亂象何解?
說完經銷商暴雷亂象,我們將視角拉回到獨立售后。
在獨立售后,保險事故車維修行業亂象,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去年8月,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欄目發布的“保險事故車維修現狀調查”文章及視頻在業內引發大量關注,內容核心呈現了當下獨立售后事故車業務鏈路中存在的兩大亂象:
一是部分保險公司和無修理資質的修理廠進行合作,將事故車推送給這類修理廠;
按照規定,維修企業由低到高分為三類,只有具備二類以上資質才能對整車進行維修。
但在實際中,一些無修理資質的修理廠,卻因是保險公司認可的合作伙伴,就能獲得事故車業務推送并展開事故車維修項目。
在央視的報道中就提到,車主的事故車就被推送到了一家所謂4星合作修理廠維修,而這家所謂4星合作修理廠不久前被交通執法部門查處,查處的原因就是保險公司與無資質修理廠合作修理事故車輛。
二是保險公司通過各種形式為修理廠提供修復件,但這些修復件大多沒有標準,也沒有合格證。
事故車修理離不開零配件,汽車修理使用的零配件一般分為三類:原廠配件、同質配件和修復配件。
其中原廠配件和同質配件都屬于成品件,其合格證都是基于執行標準、型式檢驗、一致性管理和出廠檢驗出具的。
所謂修復件就是“將汽車維修過程中更換下來的配件進行修復,使其恢復原配件尺寸或性能的零部件”。
有標準規定,修復件質量控制要明確執行標準,實現質量保證,并出具合格證。
但據央視報道,在事故車維修中,保險公司以招投標的方式大規模采購修復件,大多數沒有執行任何標準,更沒有合格證,質量保證無從談起。
以輪轂為例,個別保險公司修復件的使用率高達60%以上,其中大多數沒有合格證。這也是這兩年修理廠和保險公司合作過程中,存在爭議和沖突的地方。
除了配件問題、將事故車推給資質不夠的維修企業外,“保險公司減少業務員、依據保單制定賠付等級”等現象,都是行業頑疾,近兩年保險公司與修理廠頻繁發生沖突,就是有力的佐證:
2022年3月,浙江杭州260家汽修廠堵門保險公司進行維權;
2022年4月,湖南當地汽車協會就頭部保險公司牽頭對新車返點進行打壓發布《緊急通知》,呼吁當地車企會員單位抱團取暖,暫停頭部保險公司的車險出單;
2022年7月,湖北武漢某4S店工作人員對當地保險公司理賠人員拳腳相加,表達對保險公司的不滿,并向保險公司提出合理透明的定損政策的訴求;
2023年10月,因修理廠和保險公司之間沖突頻頻,某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某市汽車維修行業工會聯合會發布了一份《關于請求省銀保監局糾正商業保險公司事故車維修違法行為的函》......
在車險理賠過程中,保險公司和修理廠是合作方,二者的初衷是共同服務好車主,本身利益是一致的。
但在實際操作中,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這種合作關系逐漸演變成明爭暗斗,甚至激化成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最終受傷的卻只有車主。
無論是屢禁不絕的假機油案件、密集崩盤的經銷商集團,還是頻繁發生沖突的修理廠與險企,這些汽車后市場的亂象,不管是對于車主,還是對于整個行業,都是不利的。
站在從業者角度,只有維護消費者的根本利益,才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在這個基礎之上,產業鏈各方才能找到共贏的路徑,共同推動行業向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