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人際交流的載體——微信,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朋友圈、視頻號、拍一拍、家校群、寢室群……離開了微信,我們幾乎就算是和身邊的人“脫軌”了。
但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或許我們也時時刻刻會遇到一些小煩惱:
文字表達出的含義不帶語調,因此被誤解;表情包的意義被雙方主觀解讀后變成了不同的意思;手滑點贊或者拍一拍等等……
或許你也曾遇到和某個人聊天時感覺到非常不舒服的情況,但是又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里……
你知道嗎?其實,用這三種方式回你微信的人,根本就看不起你,不要再讓無效社交侵占你的生活了。
一、喜歡“倒垃圾”
我曾看過一個網友的自述:“我有個不太熟的朋友,之前一起做過小組作業,她和我偷偷吐槽了某位老師,我們聊得很開心。”
“之后她再找我,基本都是跟我埋怨哪個同學、罵某個老師、或者就是單純地說出某件令她煩躁的事。”
“我最開始很可憐她,覺得她很倒霉,一直耐心安慰。”
“可是后來我就發現了,她找我沒別的事,就是罵人;每次我心情很好的時候聽她大倒一通苦水,一下子就覺得有點煩了。”
“最重要的是,當我遇到煩惱的事去找她傾訴,她的反應卻很平淡很敷衍,經常聊了沒兩句人就不見了,下次發消息又是和我吐槽。”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情緒感染”,指的是由他人的情緒引起的相似的情緒體驗,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傳遞的過程。
就像你看到別人在熱情洋溢地微笑,就會也不自覺笑起來;而看到別人悲傷痛苦,也會覺得失落難受。
當我們頻繁接觸向我們輸出壞情緒的人時,你就已經被他們當成了情緒的“垃圾桶”。
只要沖你發泄一通,他們就會神清氣爽,壞情緒一掃而空。
但是你卻被影響,莫名其妙產生了類似的負面情緒;想要和對方交流,對方卻單方面“禁止”你的溝通。
長期以往,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狀態平衡。
二、敷衍回復你的消息
當代人最喜歡的聊天方式就是:“句句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在一位博主發布的視頻中,她從早上起床開始就在給男友發消息,但是因為男友工作特殊一直沒來得及看手機,所以直到很晚才回復女生。
但他回復消息的方式非常認真,不僅一條一條看了女生的消息。
還單獨回復了每一條分享,連女生分享的早餐和隨手一拍的藍天綠樹都會夸贊。
隔著一部小小的手機,是否也有人以“很忙”、“沒空”來敷衍你?
他們不僅對你的消息視若無睹,還在你長長的一列分享之下僅僅回復一個表情包,或者簡簡單單的“哈哈哈”,令人感覺不到任何誠意。
溝通本就是一個需要得到反饋的過程,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20世紀80年代初期,社會學家提出了情緒勞動理論:
認為在某些場合或者工作中,個體不僅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完成社交和工作,還需要保持令他人滿意的情緒狀態。
例如,在學校里,老師會要求學生們昂揚向上、青春熱烈;在辦公室里,老板會要求員工有積極性,不能懶懶散散。
在日常的社交之中,如果你是對方真心相待的朋友,那么你的消息一定會得到對方的重視,提起百分百的精神來和你交流。
但如果對方一直敷衍你的消息或對你進行冷暴力,那么毫無疑問,你在對方心中是沒有任何位置的。
三、喜歡炫耀自己,貶低你
除此之外,生活中還總是有著這樣一類人,他們的話題永遠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說自己最近做了什么很厲害的事、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入職了什么大廠、買了幾件大牌的奢侈品……
對于其他人的生活,他們一點也不關心,甚至是明里暗里的貶低和打壓。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NPD)的表現,擁有NPD的人會下意識認為自己是人群的中心,是最有特權的那個。
他們會通過歪不關注和認可來維持自尊,強烈渴望他人的關注,但是對他人的情緒卻并不敏感,甚至缺乏應有的同理心。
當你在聊天時察覺對方有可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時,這段關系已經沒有必要再繼續下去了。
因為你根本不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任何情緒價值,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自夸與自大。
真正良好的一段社交關系,必然是有舍有得、有付出更有回報的。
剔除掉這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無效社交,其實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契機。
可以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珍惜那些真正關愛我們、尊重我們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