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商業的璀璨星空中,李兆基與李嘉誠無疑是最為耀眼的兩顆巨星。
他們的人生軌跡交織在一起,共同演繹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商業傳奇,彼此間的“相愛相殺”更是成為香港乃至全球商業史上的經典篇章。
2025年3月17日,恒基兆業地產官網發布的一則沉痛公告,宣告了李兆基這位商業巨擘的離去,享年97歲。
他的離開,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落幕,更讓人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回溯到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競爭與合作的香港商業黃金年代,重新審視他與李嘉誠之間跌宕起伏的故事。
1928年2月,李兆基出生于廣東順德,家庭所經營的主營黃金、外匯兌換業務的金鋪和銀號,為他開啟了商業啟蒙之路。
6歲時,他便跟隨父親涉足生意場,12歲憑借熟練的鑄金技術掌管自家金鋪,那時起,他的商業天賦就已鋒芒初露。
相比之下,李嘉誠出生于1928年7月,同樣來自廣東順德,卻白手起家。1940年,12歲的李嘉誠為躲避戰亂,跟隨家人輾轉至香港,自此開啟了在這片土地上的拼搏之旅。
1948年,20歲的李兆基懷揣著父親給予的1000元來到香港闖蕩,彼時的李嘉誠已在香港打拼8年,成為一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理。
這一年,像是命運的安排,兩位來自廣東的年輕人,在香港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土地上,開始書寫屬于自己的商業傳奇,他們的故事也自此緊密交織在一起。
初到香港,李兆基憑借著在外匯和黃金買賣方面的經驗,掘得了第一桶金。而李嘉誠則在塑膠行業中不斷深耕,憑借著勤奮、智慧和敏銳的商業嗅覺,逐漸站穩腳跟。
1958年,30歲的李兆基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與馮景禧、郭德勝等8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當時香港房地產市場以整棟樓買賣為主,高昂的價格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李兆基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市場痛點,率先推出“整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創新策略,這一舉措猶如一場及時雨,瞬間點燃了市場熱情,永業公司的樓盤迅速熱銷,李兆基也在香港房地產市場嶄露頭角。
巧合的是,同一年,靠塑膠花發家的李嘉誠也將目光投向了房地產領域,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興建了一座12層的長江工業大廈。
從這一刻起,李兆基與李嘉誠在房地產領域的競爭正式拉開帷幕。此后的數十年間,他們在香港房地產市場上你追我趕,不斷拓展著自己的商業版圖。
1963年,李兆基與郭得勝、馮景禧三人將永業重組,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在新鴻基,李兆基充分發揮自己的商業才能,推動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1972年,新鴻基地產在香港上市,標志著公司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然而,李兆基并未滿足于此,隨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業有限公司。
1981年,順應香港股市的狂潮,恒基兆業成功上市,李兆基一舉集資10億港幣,并在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后改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躋身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李兆基奮力開拓恒基兆業版圖的同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也在蓬勃發展。1979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
斥資6.2億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這一壯舉震驚了整個商界,李嘉誠也因此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此后,李嘉誠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將業務觸角延伸至美國、加拿大等地,商業版圖日益龐大。1987年,李嘉誠登上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此后便在富豪榜上從未缺席。
在香港地產界,李兆基與李嘉誠、郭德勝、鄭裕彤被并稱為四大天王,他們各具特色。權威人士評價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恒基兆業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在房地產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李兆基與李嘉誠互不相讓,每一個項目的爭奪都充滿了火藥味。他們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土地競拍、樓盤開發上,還體現在市場策略、品牌塑造等多個方面。
然而,這種競爭并非是簡單的敵對,更多的是一種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的良性競爭。正是在這種競爭中,他們不斷突破自我,推動了香港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與變革。
進入21世紀后,李兆基逐漸淡出香港地產行業,將重心轉入金融市場。他提出的“一元變八元”理論,即“我有一個理想叫穿云箭、過三關。
第一關是以一博二、第二關是二博四,第三關是四博八”,成為他在金融投資領域的重要理念。從90年代初買下日本債券“以一博二”,到新世紀投資來港上市的國企。
再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前后對投資者的警醒提示,李兆基憑借對資本市場的敏銳洞察,多次成功預測股市投資的走向,贏得了“亞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美譽。
與此同時,李嘉誠在地產、金融、基建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不斷鞏固和拓展自己的商業帝國。兩人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并未讓他們之間的競爭畫上句號,反而在更廣闊的商業舞臺上繼續展開較量。
在金融市場上,李兆基憑借自己獨特的投資眼光和精準的市場判斷,與李嘉誠在投資策略上各顯神通。他們的每一次投資決策,都備受市場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香港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向。
在李兆基與李嘉誠長達數十年的競爭中,最令人矚目的一次“交鋒”當屬90年代對美麗華酒店的收購項目。美麗華酒店作為香港的地標性建筑,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
李兆基和李嘉誠都對其志在必得,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收購大戰。在這場收購戰中,雙方各施手段,互不相讓。李兆基憑借著自己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和果斷決策,最終贏得了勝利。
而李嘉誠則因此虧損了150億,這次失敗讓兩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梁子”就此結下。然而,商業競爭的殘酷并未掩蓋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
盡管在商業上是競爭對手,但他們在某些方面也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出身平凡,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脫穎而出。
他們都具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敢于冒險的精神,在不同的行業領域中不斷開拓創新;他們也都非常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為香港乃至全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富豪榜的爭奪上,多年來李嘉誠一直占據著上風,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寶座,李兆基則一直處于追趕狀態。但在2020年2月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上。
李兆基憑借304億美元的身價超越李嘉誠奪得榜首。這一刻,李兆基多年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這場漫長的財富角逐也終于有了一次戲劇性的反轉。這不僅是李兆基個人財富的勝利,更是他商業成就的有力證明。
2020年9月10日,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將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尋求膺選連任,并將于股東周年大會上退任公司非執行董事及終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而李嘉誠也在兩年前宣布退休,至此,香港地產界的四大天王——郭得勝、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全部謝幕,屬于香港四大天王的時代徹底終結。
李兆基與李嘉誠的一生,是競爭與成就交織的一生。他們在商業道路上的相互追逐,成就了彼此的輝煌,也共同推動了香港商業的繁榮發展。
他們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商業領域中不斷探索創新。盡管他們已經退出了商業舞臺,但他們留下的商業傳奇和寶貴經驗,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香港商業史上的不朽篇章。
如今,李兆基已經離去,但他與李嘉誠之間的“相愛相殺”故事,依然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流傳。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競爭并不可怕,它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成功并非偶然,它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決策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未來的商業道路上,我們或許無法復制他們的成功,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商業夢想,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