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最近突然宣布要在2025年給陸軍列裝'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這消息就像往軍迷圈扔了顆深水炸彈。可仔細扒開美軍這波操作,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五年模擬三年延期'——2019年立項時吹得天花亂墜,2021年就把發射車運到華盛頓州基地擺拍,結果連續三年測試次次炸成煙花秀。今年5月在夏威夷好不容易成功一次,急吼吼就要在明年強推列裝,這吃相堪比趕著投胎。
要說這高超音速的門道,得從錢學森老爺子1948年提出的彈道理論說起。當年錢老在美國被麥卡錫主義逼得回國,順手帶回來的'錢學森彈道'概念,如今成了中美高超競賽的勝負手。簡單說就是讓導彈在大氣層邊緣'打水漂',這種跳躍式滑翔軌跡配合20倍音速的變態速度,現有的反導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俄羅斯'匕首'導彈在烏克蘭戰場亮相時,北約雷達屏幕上閃現即消失的詭異軌跡,就是這原理的現實演繹。
美軍在超高音速領域堪稱'起了個大早趕了晚集'。早在上世紀90年代,NASA的X-43A驗證機就飆到9.8馬赫,比咱們的東風-17早誕生十幾年。但五角大樓那幫官僚愣是把技術路線改來改去,從超燃沖壓發動機到助推滑翔體反復橫跳。2011年HTV-2飛行器第二次試飛失控自毀后,整個項目被國會老爺們砍得七零八落。反觀咱們的科研團隊,悶頭搞定了熱防護材料、氣動外形設計、制導控制三大核心技術,2019年國慶閱兵直接端出東風-17,把美國智庫驚得連夜修改亞太防御方案。
'暗鷹'導彈現在公布的17馬赫極速看著唬人,實則藏著美軍難以啟齒的短
板。其采用的C-HGB通用滑翔體,本質上還是靠火箭助推的'拋物線選手',比起咱們乘波體設計的東風-27,機動性和突防能力差著代際。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某型空射高超,能在60000米高空玩出蛇形機動,末端突防時產生的等離子鞘套,足夠讓宙斯盾系統的SPY-6雷達變成睜眼瞎。
更打臉的是美軍測試數據:2023年三次試射全部栽在發射環節,不是助推器分離異常,就是導航系統抽風。今年5月夏威夷那次所謂'成功',實則是把射程從宣稱的2775公里砍到800公里后的閹割版測試。對比咱們西北大漠靶場去年某次試驗,從山西五寨到新疆若羌的跨戰區機動發射,實打實飛出4000公里以上射程,這差距就像五菱宏光和法拉利比加速。
要說美國陸軍急著列裝的心理,活脫脫就是考場上學渣看學霸提前交卷的焦慮。俄羅斯'鋯石'導彈已在黑海艦隊實戰部署,朝鮮都搞出了火星-8型高超武器,五角大樓手里卻只有PPT方案。'暗鷹'項目硬著頭皮推進的背后,是洛馬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的游說集團在國會山瘋狂運作的結果——畢竟單價3800萬美元的導彈,生產線開動就是數十億美元進賬。
但高超音速這玩意最講'火候',催熟的果子必然酸澀。看看'暗鷹'的發射車就露餡了,M870半掛車改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越野能力連解放軍的猛士三代都比不過。更別說每套系統要帶8輛保障車,從氣象監測到電力供應樣樣不能少,這后勤負擔放到西太平洋島鏈上,分分鐘變成活靶子。反觀咱們的東風-17,一輛泰安特種車就能完成機動發射,從展開到發射不到15分鐘。
值得玩味的是海軍版'常規快速打擊系統'的進展。原計劃裝在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上的垂發系統,因為彈體直徑超標被迫回爐重造。今年12月在佛羅里達的測試,用的還是陸基發射架湊數。想象一下2030年美國潛艇頂著個'腫瘤'似的凸起艙段在南海晃悠,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說到底,高超音速競賽比的是國家工業體系的完整度。從耐高溫陶瓷材料到毫秒級控制芯片,咱們的供應鏈完全自主可控。而美國軍工廠商現在連合格的高超合金都造不利索,波音公司給'暗鷹'提供的整流罩,在風洞測試中堅持不到20秒就開裂。這種基礎工業的衰退,可不是靠印鈔機能解決的。
看著五角大樓的進度表,突然想起《三體》里那句'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當我們的科研人員在西北戈壁驗證跨大氣層機動技術時,美軍工程師還在為助推器分離問題熬夜改代碼。這種代差級的碾壓,就像當年我們看著F-22流口水,如今輪到美國盯著珠海航展拍大腿。'暗鷹'就算勉強服役,在東風家族面前也就是個昂貴的煙火表演裝置——畢竟,真理永遠在大炮射程之內,而射程表的榜首,早就寫滿了中國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