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播個小廣告:昨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我自己親自去體驗的,目前優惠很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最近有個讀者私信,說她很喜歡閱讀,但總是讀完就忘,連小說劇情都能忘得差不多,更別提那些工具書、理論書了。她看我常常分享一些讀書筆記,甚至會分析書里一些很微妙的細節,希望我能寫寫——如何避免讀完就忘,還能有所收獲呢?
真相其實是——我對于讀過的大部分書/文章也是讀完就忘。
在社交平臺分享出來的讀書筆記只占我平時閱讀量很小的一部分。
但我非常能理解這種“讀完就忘”帶給人的挫敗感。尤其是我小時候記憶力超好,隨便什么古文讀兩遍就會背,看過的東西就能牢牢記住,體會過那種非常酣暢淋漓的閱讀感受,而現在卻經常讀了前面就忘了后面,專注力不夠的時候甚至同一頁要讀好幾遍,只能在心里默默哀嘆——我是不是老了,我是不是變笨了?
也許是吧,在不可阻擋的記憶力持續下降的過程中,我想來介紹一下我的“笨辦法”,對于一些重要的、你希望有所收獲的書籍,在閱讀時如何避免讀完就忘:
1、閱讀時主動思考、聯想
其實相比于刷短視頻一類的“被動輸入”活動,。
但還是遠遠不夠!想要印象深刻,你就必須有意識地更積極更主動地去攝取。
“外在行動”包括畫線、記筆記等行為加深印象,“內在行動”包括在大腦中去思考和聯想相關的信息,可能是你在別處看到的相似或相反的理論,可能是你自己親身經驗產生的共鳴,都可以,重點是要把這個新的信息點跟你過往的經驗/認知網絡建立起聯系。
2、不要害怕重復
即便閱讀過程中很主動,下次再讀時還是可能會忘記。這是很正常的。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大腦中存儲的信息太多了,想要記新的東西就是很難。
而重復,就是記憶的秘訣。
比如我在看《放不下的手機》這本書時,每次閱讀前我都會再簡單地翻閱前面看過的內容,對著章節目錄回憶前文的主要理論、結構、甚至一些有趣的實驗細節。(所以說,紙質書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3、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重述
其實上述重復的過程中就已經涉及我會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提煉前文內容,但那是一種自我對話、腦中對話。
這種對話的特點就是它會很抽象,還經常會自己省略內容、跳段。不知道這個體驗大家能不能想象,反正我覺得如果把我腦中對話原封不動寫下來的話,應該是一些邏輯不通、破碎、散亂的詞句。因為自我對話的時候不需要任何context.
這還是不夠。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的時候,最好是面向他人的,才能迫使自己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通常就是更有邏輯、更成體系)去表達。比如說和朋友討論、參加一些讀書會活動,或者像我一樣,寫讀書筆記,把讀書心得用文字的方式再整理出來。
這個過程會花費一些精力,但是效果顯著。
4、制造嚴肅的閱讀環境
最后這一點我覺得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我總是看到會看到一些圖片,人們在地鐵上、在沙灘邊、歪在床上或者趴在草坪上閱讀。
我也會在這些場景下讀些東西,但多數是我認為純粹享樂的、讀完就忘也沒關系的內容。
對于那些我希望認真閱讀的書籍,我會正襟危坐在書桌前,腰抵著人體工學椅的腰撐,打開明亮的閱讀燈,把書放在書架上,遠離一切屏幕,另外準備一個小本子和筆,隨時記錄下我閱讀過程中的思考。
這種比較嚴肅的閱讀環境也能幫助我迅速進入一個嚴肅的學習/閱讀狀態中。
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幾點,我相信,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肯定不會覺得一無所獲。
但是正如我前面說的,這些都是“笨辦法”(但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捷徑),每一點點收獲都需要你先主動地付出很多努力。
我知道現在已經不流行努力了,顯得人很笨拙。怎么說呢,更年輕的時候我也會更欣賞天才,那種不費吹灰之力的輕盈感。現如今,倒是越來越能認可努力的姿態了。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一個人能持續不斷地付出努力,這種勇氣和心力,又怎么不算是一種天才呢?
讀書、做事,都是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