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奧野宣之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對摘抄和評論進行明確區別,還可以提高寫作水平。
雖然“媽媽進屋來對我說,飯已經做好了”和“媽媽進屋來對我說:‘飯已經做好了’”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我們在書評里也需要把間接和直接引語區分開。
市面上的雜志和報紙刊登的文章都有其明確的規則,這是在任何學校里都學不到的。過去學校只要求在畢業后能寫書信或商務文書,很少有人一畢業就能馬上寫出文章。
現代社會對寫文章的要求很高。為了讓更多的人愿意讀自己的文章,作者更需要積累一些寫作技巧。但是,即使做好讀書筆記,要寫出一篇受歡迎的文章也是很困難的,光是磨煉修辭就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不管怎樣,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原原本本地寫在博客里,是最輕松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寫讀書筆記可以鍛煉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寫讀書筆記是件一舉多得的事。
讀書筆記是一劑解憂藥
我目前在網上做了一系列書評連載,名叫“只用三本書提高工作能力!商務書籍大比拼”。連載的主題是讀三本相同主題的書,以此解決商務人士的煩惱,如溝通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等。
舉個例子,決定把“工作與結婚”作為研究主題以后,我會在一個月之內讀完下列三本書,然后向讀者提出我的主觀建議。
A:倡導保持工作與生活之平衡的書,作者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已婚)
B:講解如何與異性交流的書,作者是一位大學教授
C:提倡“讓婚姻為工作提供助力”的書,作者是一對會計師夫婦
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用C書來解決A書與B書相對立的部分產生的問題,再以A書的眼光來觀察B書和C書中的事例,每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但也都大同小異。總而言之,就是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后由我自己來做評判。
之所以忽然說起我的連載,是因為這種方法也適合用來解決個人問題。
如果你在煩惱要不要跳槽,那么不一定只有找朋友討論這一個選擇。想參考別人的做法、從書中獲得建議,可以先定好“跳槽”“職業規劃”“職場選擇”“工作方法”這幾個主題,選擇三本中意的書來閱讀。熟讀之后邊做讀書筆記邊思考,最后得出結論。這個方法和找熟人商量相比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讓人做出明智的選擇。
我在寫連載時,會把自己當作因為某個主題而煩惱的人,每讀完一本書、了解過一個觀點后都會先做好讀書筆記,再在此基礎上思考我該如何展開文章、發表怎樣的觀點。以剛才的“工作與結婚”主題為例,我做了這樣的讀書筆記:
·A書要點+評論
·B書要點+評論
·C書要點+評論·論點: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別是什么?(要點+評論)
·論點:該選擇怎樣的結婚對象?(要點+評論)
·論點:沒異性緣的人要做些什么讓自己受歡迎?(要點+評論)
前三點的總結方法可參考“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做法,但在這種情況下,沒必要花費太多時間去做摘抄,所以可以不采取“○摘抄☆評論”的格式,而是采用“○要點☆評論”的方式。
之后三點則是把A、B、C三書中針對某個疑問的信息記錄下來,再附上我自己的評論。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請三位專家圍繞某個問題給自己提意見,并讓他們進行對比和討論一樣。經過整理總結以后,漸漸就會得出一個假設——“其實就是這樣的吧?”但這始終是個假設,還需要重讀一遍做過記號的內容和寫好的讀書筆記(在摘抄過相關內容后,剪下一部分貼在筆記本里),來驗證剛才的假設。
“但是這樣似乎不太可行?”
“如果A書寫了相反的論點,該怎么反駁呢?”
“該怎樣付諸行動呢?” 一邊反復“與自己討論”,深刻思考,一邊反復修正之前的假說,最后得出能讓自己信服的結論。
“讀書筆記是一劑解憂藥”,乍看像是一句不切實際的空談,然而這件事并不難做到。只需要一周時間,就可以輕松體會到讀書筆記帶來的驚喜,這總比連續幾個星期都無計可施要好得多。
這種讀書體驗還有更大的價值:通過某次讀書獲得的見識,不僅可以用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還可以在討論中幫助他人。
創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組
讀書筆記在頭腦風暴時也能派上用場。
“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如是說。
如果你經常看這方面的書,這句話大概已經聽得耳朵里都起繭子了。筑山節醫生把這句話詮釋得更加清楚:
“兒時的體驗、父母和老師的教導、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我提高時獲取的信息、最近讀過的書里寫的東西、朋友說過的話、工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學到的知識……這些五花八門的信息再加上臨時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組合出別人意想不到的獨特創意。”(《大腦與心情的整理術》/NHK出版)
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組合碰撞,是不會產生創意的。一個創意好不好,關鍵在于如何安排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
信息看起來五花八門,把它們聯系起來卻并非難事。話雖如此,如果沒有具體事例,恐怕誰也無法馬上明白該怎么做。
為了激發創意,可以找出過去的讀書筆記重讀一遍,或是瀏覽自己的書架盤點、比較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這些途徑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舉個例子,我對“工作是什么”和“職場是什么”兩個問題很感興趣,但又有些懵懂。我有時也會煩惱是該跳槽還是辭職,對“工作方式”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問題感同身受,因此會對這個主題更加關注。
在這里,我對同輩和年輕人們有些建議。如果你想以此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拿出過去的讀書筆記,試試下面這個方法。首先,重讀一遍讀書筆記。比如《工作三年就辭職,那個年輕人去哪兒了》(城繁幸/竹萬新書)的讀書筆記,內容如下:
跳槽姑且放在一邊,我認為一味宣揚干脆辭職或去做義工的觀念也是很危險的。現在有些年輕人為了生活,要被迫向權威低頭,他們應該怎么做呢?
《上兩年班就辭職》(山崎元/幻冬舍新書)表達了相近的觀點,于是我寫道:
作者關于職業規劃的建議,在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干得起勁的人會更能感同身受。低學歷者或20歲出頭的年輕人可能會看不懂。這明明是本好書,卻沒有讓最需要它的人看到。
通過重新閱讀筆記,我更能理解當時提出這種問題的自己了。所以如果要以“工作方式”為主題寫點什么,我會把對這兩本書的感想組合起來,以這兩個問題為軸心進行思考:
*工作能力不強的年輕人該如何謀生
*中小企業員工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
作者想表達的信息,也就是這次寫文章或制定計劃的主旨,應該這樣寫:
年輕人應該進入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不管就職公司是大還是小,這并不代表要與社會對立或者迎合社會。如果不絞盡腦汁做好兩手甚至三手準備,如何能與前輩們競爭?為了生存下去,年輕人有必要變得圓滑一些。這是迄今所有關于跳槽和職業規劃的書中從沒寫過的一種自保的“處世之道”。
如果事先做好了讀書筆記,當時的所讀所想就可以直接打包好留在筆記本里。需要創意的時候,只要再讀一遍讀書筆記,就可以直接把筆記拿來作為創意素材靈活運用。
讀書筆記不僅能為寫文章提供創意,還可以為新型企業的工作增添助力。比如讀過《別以為自己永遠是胖子》(岡田斗司夫/新潮新書)以后,你看到很多讀者都喜歡通過逐一記錄自己的活動來減肥,對這種減肥方法很感興趣。把這種減肥方法寫在讀書筆記里,在日后重讀的時候加上另一個創意,比如網絡服務、筆記本、空白日歷,就能發明可以記錄每天活動內容的新商品或新服務。
創意的生成 再舉個例子,最近商務人士都熱衷于學習,“成人自習室”開始盛行。讀過雜志報道的酒吧老板可以把這個信息寫在筆記本里。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空間,可以讓酒吧白天作為自習室開放,就能全天充分利用酒吧,還可以增加收益。
使用筆記本以后,書中的信息不會再被封存在書架里,而是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只要認真重讀筆記,把有用的信息組合起來,就能獲得對工作有莫大幫助的創意。
選購創意寫作指南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