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青少年學生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2024年12月,“春節”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在這一歷史性背景下,南寧市良慶區海暉路小學以"向上·向美·向遠"的海韻德育理念為指引,借助海亮科技集團“星未來”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發起"年韻傳揚·共啟新章"寒假實踐活動
全校29個班級、600+學生化身"非遺傳承小使者",通過掃塵、寫福、守歲等8項年俗實踐,在勞動教育中培育"向上"品格,在藝術創作中涵養"向美"情操,在文化浸潤中鑄就"向遠"志向。
文化根脈:用數字敘事
一年級黃伍依和媽媽合作完成蛇年主題窗花,紅紙翻飛間發現"原來窗花不只是裝飾,更是活著的文化密碼"。而朱秦壕則用畫筆傳遞家國情懷,兩小時精心繪制的"民族團結"手抄報上,56個民族的小人手拉手環繞天安門,他驕傲地說:"畫完更懂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賓陽縣新春非遺炮龍節的鑼鼓聲中,二年級黃宗翰興奮地追著炮龍奔跑,鞭炮聲中飄散的年味讓他"第一次讀懂什么是'龍的傳人'"。南山村“全豬團拜年,歡喜迎蛇年”的活動現場,五年級邱蘊晰在團圓熱烈的氛圍中歡呼雀躍:"原來搶米比奧數題還刺激!"
“星未來”平臺記錄的不僅是200余份窗花照片和100余次掃塵打卡,更是文化基因的當代顯影:當黃宗翰在賓陽炮龍節的硝煙中舞動龍珠,當林忠浩的志愿服務數據匯入社區環保圖譜,傳統年俗正通過青少年的身體力行,在數字土壤中萌發新的毛細根須。學校后臺監測到的,是44.9%參與率背后700個家庭正在重構的文化呼吸節律。
科技賦能:傳統與現代接榫
海亮科技"星未來"平臺構建起文化傳承的數字根系,通過微信小程序的無縫銜接,將千家萬戶的春節實踐轉化為可追溯、可生長的素養圖譜。當家長輕點"上傳"按鈕,灶臺上形態各異的餃子、書房墨跡未干的春聯、社區志愿服務的瞬間都將在星未來轉化為云端成長檔案,成為孩子成長的注腳。
從傳統的紙質報告單到數據活化,動態畫像的“數字檔案”,這場靜默的數字化轉型,讓"向上向美向遠"的教育理念有了具象刻度:陳允達擦玻璃時滴落的汗珠,此刻正在服務器里凝結成勞動素養的晶瑩坐標;黃奕然親手制作的元寶形餃子,經由算法解析出民俗認知的生動參數。教育,就這樣在數字與人文的共生中完成代際供氧。
教育深耕:文化與成長自覺
本次活動涌現的1800+件優秀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育人理念的具象化表達:
向上·勞動之美:2103班覃怡月上傳的掃塵對比照里,見證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成長;1902班謝智城在勞作中感受到父母日復一日的辛苦付出。
向美·藝術之韻:2402班鐘其橦用紐扣拼貼《民族團結一家親》,56色紐扣恰如"石榴籽緊緊相擁";2203班魏銘元自己動手制作花燈,五彩繽紛的光影里承載著傳統文化與藝術。
向遠·文化之根:2403班莫云舒在田東博物館完成"平安喜樂"年畫拓印,墨香里流淌著對非遺保護的思考;2203班李伊菡在五象湖公園觀看非遺傳統香火龍活動,激情澎拜中激蕩著文化的根脈。
這些實踐印證著周日新校長在頒獎典禮上的論斷:“當孩子開始學習年俗知識并通過實踐親身參與到年俗活動當中時,文化傳承便從知識記憶升華為價值認同。”
未來已來:傳承永續生長
隨著6名“未來星生”接過榮譽證書及禮品,“未來星班”的流動紅旗懸掛于二年級6班的教室時,這場寒假實踐已悄然埋下種子。
3月起,學校將陸續借助海亮科技”星未來“平臺舉辦系列綜合實踐活動:
? 四月讀書日主題活動
? 五一勞動節主題活動
? 端午節&兒童節主題活動
正如周日新校長所言:“當餃子包進勞動課,春聯寫進美術展,掃塵列入素養評價,傳統就融進了每一朵浪花中的生命中,文化便生根在這一片蔚藍的海洋里!
這個寒假,海暉學子以掃塵為筆、以窗花為箋、以年俗為舟,在“星未來”平臺構建的數字化土壤里,生長出向上攀援的根系、向美舒展的枝葉、向遠延伸的年輪。新學期伊始,那些存儲在云端的勞動打卡記錄、AI生成的美育成長圖譜、家庭共同建構的文化記憶,將繼續在三向教育的陽光下,長成支撐孩子們走向未來的精神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