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綜合報道,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公開譴責七國集團(G7)干涉其核政策,并宣布將“從數量到質量全面升級核武力量”。這一強硬表態猶如投下深水炸彈,瞬間攪動國際局勢。
朝鮮外務省在聲明中直指G7國家為“國際核危機根源”,稱其以“核共享”名義擴散核武技術,卻要求他國棄核,是赤裸裸的雙標。朝方強調,面對外部威脅,朝鮮必須“以核制核”,通過強化核武庫確保國家主權與地區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朝中社同步公開了戰略核潛艇建造進展,暗示其海基核打擊能力已進入實戰化階段。這一連串動作不僅是對G7聲明的回擊,更釋放出“不惜代價擁核自衛”的清晰信號。
核潛艇資料圖
朝鮮的核武發展早已進入快車道。今年1月,朝鮮導彈總局成功試射新型高超音速中遠程彈道導彈,其突防能力遠超傳統彈道導彈。結合此次公開的核潛艇建造進展,朝鮮正試圖構建“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若戰略核潛艇搭載潛射彈道導彈,朝鮮核威懾范圍將覆蓋整個太平洋地區,美日韓部署的薩德、宙斯盾等反導系統將形同虛設。
就在美韓啟動“自由之盾”聯合軍演的同一天,朝鮮向黃海方向發射多枚彈道導彈,飛行距離達60至100公里,韓方推測為針對軍演的“抗議性試射”。此次軍演規模空前,野外機動訓練次數較去年激增60%,且首次納入網絡、太空等全領域聯合作戰演練。盡管因誤炸事故取消了實彈射擊,但美韓仍宣稱要“展現壓倒性威懾力”。朝鮮外務省則將演習定性為“戰爭預演”,警告美國“魯莽行動將招致更嚴峻安全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朝鮮首次試射彈道導彈。特朗普雖公開表示“愿與朝鮮領導人重建關系”,但實際行動卻延續拜登時期的極限施壓政策。美韓軍演中,F-35隱形戰機、B-1B戰略轟炸機輪番登場,核動力航母戰斗群逼近半島海域,這種“軍事+外交”雙重施壓手段,反而刺激朝鮮加速核導技術突破。韓國軍方評估認為,朝鮮今年已進行7次導彈試射,中遠程導彈占比提升至43%,顯示其正從“威懾周邊”轉向“威脅美國本土”的戰略轉型。
面對美韓高壓,朝鮮迅速與俄羅斯展開深度合作。韓國情報部門披露,俄方已向朝鮮提供無人機操控技術及戰術培訓。俄烏戰場驗證的無人機低空突防、精確打擊能力,一旦與朝鮮導彈技術結合,可能徹底改變半島攻防格局。韓媒擔憂,朝鮮若掌握“無人機+彈道導彈”混合戰術,韓美現有防空體系將面臨癱瘓風險。此前,俄朝外長級戰略磋商已明確表態“共同應對美國挑釁”,俄方更對朝鮮軍事行動表示“全面支持”。這種“背靠背”協作,令美日韓如芒在背。
無人機資料圖
俄朝合作已超越簡單軍貿范疇。去年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規定,任何一方遭武力攻擊,另一方需提供“一切必要支援”。俄方不僅幫助朝鮮建造6000噸級導彈驅逐艦,還轉讓衛星導航、電子對抗等核心技術。作為回報,朝鮮向俄烏戰場輸送3000名志愿兵及數百萬發炮彈。這種“技術換彈藥”模式,使朝鮮在西方制裁下仍能維持軍工體系運轉,而俄羅斯則獲得對抗北約的額外籌碼。
對于半島緊張局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3月10日回應稱,各方應正視問題根源,堅持政治解決方向,避免局勢螺旋升級。中方表態既點明美韓軍演激化矛盾的癥結,也為僵局留下轉圜空間。但現實是,朝鮮核武庫與導彈技術正以肉眼可見速度迭代,而美韓“以壓促變”策略未見松動,雙方對抗已陷入“行動-反應”惡性循環。
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當前半島局勢與2017年“火與怒”危機高度相似。當年朝鮮試射“火星-15”洲際導彈,特朗普威脅“徹底摧毀朝鮮”,雙方一度瀕臨戰爭邊緣。如今朝鮮核導技術更趨成熟,美韓軍演規模再創新高,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聯合國安理會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朝鮮違反制裁決議的武器試驗達23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5%。制裁失效與軍備競賽交織,讓半島成為全球最危險的“火藥桶”。
朝鮮此番“核武宣言”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半島博弈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從試射導彈到聯俄抗美,朝鮮政府正以“超強硬對強硬”策略重塑地區安全格局。當無人機技術與核威懾深度捆綁,當“自由之盾”撞上“以核制核”,東北亞的和平天平正搖搖欲墜。
無人機資料圖
美日韓若繼續迷信武力施壓,恐怕只會把半島推向更危險的懸崖邊緣。特朗普政府若真心想打破僵局,就應停止“邊軍演邊喊話”的矛盾政策。歷史早已證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沒有誰能用大炮射程丈量出真正的安全。唯有將“對抗劇本”換成“對話路線圖”,才能避免“核烏云”籠罩東北亞的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