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小編探站”帶你走進
成渝中線高鐵的兩家“超級工廠”
這里沒有傳統工地的塵土飛揚
只有機械臂的“舞蹈”
數字化的“火眼金睛”
還有工程師們用“魔法”
讓高鐵零件“自己長大”
一起去看看~
01
成都東部新區·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
站在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放眼望去,一排排預制橋梁構件整齊排列;廠房內,機械臂精準抓取,自動作業的場景令人震撼。這里是成渝中線高鐵的“智慧工廠”——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也是成渝中線高鐵全流程數字化生產的標桿項目。
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位于成都東部新區,是我國首條自主設計的集橋面系和普通構件于一體的智能生產線,也是中鐵三局推進專業化隊伍建設而重點打造的智能化柔性構件產業基地重要組成部分。
走進場房,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控制室的大屏。通過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統,整個生產流程實時可見:從原材料入庫、模具調配,到混凝土澆筑、養護,每個環節的數據自動采集并上傳至數據庫。
生產現場,只見工人操作按鈕,各式機械臂、自動化系統有序運作。據中鐵三局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表示,傳統生產依賴人工經驗,誤差常達5毫米,現在通過一系列智能化手段,構件線型誤差控制在1毫米內,可實現作業人員減少和生產效率提升,完全滿足高鐵建設的高精度要求。
更令人驚嘆的是構件場的調度系統。面對成渝中線高鐵不同標段對構件的多樣化需求,工廠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匹配設備產能。例如,某標段急需某種構件時,系統根據生產需求調用相應模具,實現“訂單即生產、即交付”。
經過探訪,小編總結出了該構件場的主要特色:
成渝中線柔性產線智能構件場:
生產效率高:實現全自動智能流水作業,每塊橋面系生產時間縮短到10-13分鐘,每模普通構件壓縮到3分鐘,作業效率對比傳統方式提升了30%-50%。
產品質量優:通過智能化設備和精準控制,產品合格率達到99%以上。
管理智能化:依托精益數字化管理體系和工業物聯網平臺,通過云數據庫完成生產和管理大數據的積累,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
02
重慶大足·智能鋼構件加工中心
在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一座占地逾百畝的現代化廠房內,機械臂如鋼鐵舞者般精準揮舞,焊花在智能傳感系統的引導下勾勒出橋梁骨架的輪廓,這正是成渝中線高鐵重慶段投產的智能鋼構件加工中心。
走進加工中心車間,撲面而來的不是傳統工地的喧囂,而是流水線有序運轉的低沉轟鳴。中央控制室的電子屏前,中鐵十四局工作人員一邊輕點鼠標切換各條產線的實時畫面,一邊介紹道:“從BIM模型導入到成品出庫,整個流程實現了數字化閉環。” 屏幕上,三維設計模型正自動拆解為不同的構件加工參數,數據直接驅動加工中心車間內智能設備同步作業。
在焊接區,多臺雙臂機器人正協作完成連續箱梁腹板的焊接。“傳統工藝需要5名焊工同時操作,現在機器人通過激光掃描實時校準焊縫,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內。” 操作人員演示著設備終端。據測算,這套無人化焊接系統使鋼材利用率提升了0.7個百分點,每年節約人工成本超過180萬元。
距此20公里外的玄天湖畔,成渝中線高鐵玄天湖雙線大橋主跨連續梁僅剩最后6米待合龍。 現場技術人員通過移動端查看加工中心傳來的構件參數: “傳統施工中構件尺寸偏差常以厘米計,現在通過BIM協同,誤差控制在1.5厘米以內,相當于一根手指的寬度。 ” 這種 “設計-生產-施工” 的全鏈條數字化,大大縮短了大橋建設周期。
截至今年3月,成渝中線高鐵重慶段站前工程已完成70%。 這些工程的背后,是大足智能鋼構件加工中心每天200噸鋼構件的穩定輸出——這些鋼構件將化作高鐵橋梁的脊梁、隧道的支撐,助力這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鋼鐵動脈順利貫通。
“成渝中線高鐵不僅是交通線,更是創新線。 ” 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重慶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成渝中線高鐵各個施工項目中采用的智能工裝、BIM協同等技術,正形成可復制的山區高鐵建造標準。
一起期待成渝中線高鐵
早日建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迸發
更強勁動能
來源: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長江沿岸鐵路集團四川有限公司 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重慶有限公司
圖文/視頻:周奇 陳昶瑋 黃圯 關忠 夏永靜 吳云平 王正偉
編輯:周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