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以來,一批批外國傳教士、探險家、學者等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先后來的中國西部的四川或傳教或考察或旅游,其中一些人用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拍攝沿途人文地理、風光古跡等照片。照片在西方發表和刊登后,引起各方人士的矚目和興趣,到中國西部探險旅游成為一時的熱點。據目前在國內外所能搜集到的四川老照片中,最早除了澳大利亞的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1984年自上海到緬甸旅途中在四川拍攝有幾幅照片外,英國女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1898年拍攝的一組記錄四川的照片,可以算是最早記錄有關四川人文地理的組照之一。
伊莎貝拉·伯德(Isabella Bird,1831~1904,畢曉普夫人),英國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又是世界百大探險家之一。1879年起,伊莎貝拉先后到達中國的廣州、東北、中西部,并著有《通向金色半島的路》一書。1896年,為了尋訪中國西部的神秘土地,年已64歲、多病纏身的伊莎貝拉·伯德從上海出發,乘外國的輪船經鎮江、蕪湖、九江至漢口,再由漢口經沙市到宜昌,乘帆船從宜昌起行,穿過壯麗的長江三峽,經奉節(夔府) 、云陽到達萬縣。她從萬縣走陸路經梁平(梁山縣)、渠縣、營山、南部到達閬中(保寧府),再經蒼溪、劍閣、梓潼、綿陽、彭縣、灌縣到達成都。之后再由灌縣經汶川(威州、理番廳)、理縣(雜谷腦)、米亞羅到達馬爾康的梭磨,再從梭磨返回成都。由成都乘“烏榜船”(四川人稱為“烏棒”)沿岷江順流而下,經眉山、樂山(嘉定府)、宜賓(敘府)、瀘州到達重慶,在重慶買舟東下返回上海。她沿途記錄了大量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并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伊莎貝拉·伯德回國后的第二年即1899年,根據沿途的所見所聞,在倫敦出版了《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即《揚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區》)一書(中文譯本為《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內容長達560余頁,并配有作者拍攝下的113幅珍貴照片,為晚清末季內陸腹地的四川保存了一部全真的文獻資料。
以下伊莎貝拉·伯德的照片是美國哈佛大學根據1899年原版《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一書掃描圖片。
伊莎貝拉.伯德在1896年來中國時,已經是位65歲的老人了,并且身患“血脂性心臟衰弱”、肺部感染、痛風和“周期性脊柱痿弱”等多種疾病,她競遠涉重洋,獨闖長江的驚濤駭浪,深入川藏人跡罕至的地區,寫出數十萬字的考察游記,這在100年前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不能不說是個壯舉。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揚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區(中文譯本為《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是伊莎貝拉?伯德在中國的游記。她的游記第一次在英國出版時就被英國媒體譽為“對那些有關中國和中國問題方面的公眾意見的形成,提供了一手資料”,成為當時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文獻。伊莎貝拉.伯德女士這次長江流域及川藏地區的旅行,歷時15個月,全程5千多英里,她經歷了三峽的急流險灘,跋涉了四川東、西部的崇山峻嶺,穿過了富庶的成都平原,翻越了海拔4、5千米的雪山,歷盡艱險。她在旅行結束后回到英國,根據自己的日記和隨筆寫成此書,并將沿途拍攝的照片附于書內,計有113張,全書圖文并茂,是研究中國晚清社會的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籍。
伯德乘坐的平底烏榜船
帶著面具跳宗教舞蹈的藏族喇嘛
伯德乘坐的木船
紡絲的婦女
四川平原的磨房
岷江上的帆船
平原的交通工具手推車(雞公車)
盛開的罌粟田
一塊中國式的墓地
大宅院
石橋與小客棧
水牛
一座普通廊橋
中國滿清官員
女士乘坐的轎子
四川鄉村宅院
在保寧府傳教的卡塞爾斯主教
到達一所不知名的中式客棧
牛拉石磨
灌縣的廊橋(南橋)
用來搬運木料的人用木馱架
古樸的碉樓
維關的古碉樓
雜谷腦的街道
梭磨方形碉樓
梭磨的城堡(馬爾康縣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碉樓)
梭磨的城堡官衙的大門(卓克基土司官寨)
獵戶與鋸齒狀的木梯
龍橋
岷江旁的村鎮
攜帶兒童的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