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2025年3月,美國《星條旗報》援引韓國國防部的聲明報道,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即將展開的印太訪問中,將不包括韓國這一傳統盟友。這一“行程調整”雖然被輕描淡寫地掩飾成時間安排問題,但在當前朝鮮半島局勢緊繃、日韓軍情聯動加強的大背景下,其真實信號令人無法忽視:美韓同盟正在經歷冷卻與裂解,過去那種“鐵板一塊”的戰略互信,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瓦解。
韓國國防部發言人全河圭17日公開證實赫格塞思此行將繞開首爾,而美防長辦公室至今未就訪問細節作出正面回應。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本身就是外交辭令中極為嚴厲的“冷處理”。要知道,自冷戰時期美韓締結軍事同盟以來,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政府,無論是大選前還是政權更替期,美國防長的亞洲首訪名單中,韓國幾乎從未被跳過。而赫格塞思此番“避韓而行”,打破了這個象征性的傳統,向世界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韓國,已經不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優先選項。
而這一轉變并非偶然,而是源自韓國自身深陷的政治泥潭。自去年12月以來,韓國政局急劇震蕩。時任總統尹錫悅因試圖實施戒嚴、調動軍隊鎮壓反對派,在輿論與司法雙重壓力下被彈劾,隨即引發國家政治系統的連鎖崩潰。國防部長金龍顯辭職,軍方高層頻繁更替,青瓦臺內部陷入權力真空。從一個曾被視為“亞太自由主義橋頭堡”的模范政體,韓國一夜之間跌入政治失序與軍事權力動蕩的泥淖。
對華盛頓而言,這種混亂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在全球構建的軍事同盟體系,講究的是“可預測性”與“指令流暢性”。而一個連總統是否能依法指揮軍隊都成問題的盟友,不再具備美軍聯動部署的戰略價值。更別提,當前美國急于重整印太格局,無暇將賭注壓在一個陷入內斗的國家身上。
赫格塞思此次將訪問重心轉向歐洲,首站為德國和波蘭,顯示其戰略重心優先維護北約的團結。隨后轉戰亞太,但重點明顯偏向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甚至菲律賓都可能獲得更多“軍事交流待遇”。而韓國,卻被留在了冷板凳上。這種“溫度差”不僅是一次象征性的外交降級,更預示著美韓同盟正從“實質性依賴”走向“表面維持”。
而首爾對此的反應也頗為復雜。一方面,現任韓國臨時政府急于修復與美方的軍事關系,試圖重啟高層互訪與軍演機制;但另一方面,國內政治的極端化使得對美依賴問題再度成為黨派攻訐的焦點。一部分韓國保守派指責美方“不講信義”,在危機時刻拋棄盟友;而進步派則主張加快對美關系“去中心化”,加強對華溝通,避免淪為美中博弈中的消耗品。
更微妙的是,日韓關系的錯位也在同步放大美國的不安。自日本與美方深化軍事同盟、恢復“敵基地打擊能力”建設以來,東京逐步被塑造成美軍在東亞的前線中樞。而韓國在戰略布局中的角色卻不斷邊緣化。雖然美方口頭上承諾“韓日美三邊安全合作”,但實際上更多資源與情報正向日本傾斜。赫格塞思上任后迅速重啟與日本防衛省的聯合計劃,強調“印太前沿協同機制”,其核心是“穩定可控”,而顯然,韓國此刻正是“不穩定不可控”的負資產。
此外,朝鮮問題也進一步加劇了美韓之間的分歧。朝鮮近期連續進行彈道導彈試射,甚至傳出測試新型戰術核彈頭的情報。美方希望韓方加強前沿部署并推動“戰術核再引入”計劃,但韓國國內政局混亂、軍事系統搖擺不定,難以執行這種高度協同的部署邏輯。在美軍看來,這種“不可靠的伙伴”不僅無法增強威懾力,反而可能成為戰略漏洞。
而在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今天,美國對盟友的要求早已不是“聽話”就夠,而是要能“扛事、穩場、給力”。從烏克蘭、波蘭,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傾向選擇政治穩定、制度成熟、經濟能支撐長線戰略的國家作為核心支點。韓國此時正處于政策中斷、軍政失衡、外交飄搖的下坡路上,注定難以繼續穩居戰略第一梯隊。
赫格塞思的“亞洲首訪繞過首爾”,表面看是外交行程安排,實則是一次帶著溫度的戰略投票。這一票投給了“有戰斗力的盟友”,而不是“麻煩制造者”。它所標志的,是美韓同盟表層穩定背后的結構裂痕,也是美國對印太戰略布局的重新排序。
曾幾何時,韓國是美國在亞太的定海神針,如今卻正被視作一顆不穩定的邊緣棋子。在這個戰略博弈加速、外交節奏驟快的時代,任何掉隊的盟友都可能被“戰術跳過”。赫格塞思的冷處理,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美韓關系,將不再靠“歷史慣性”維系,而是要靠韓國自身重新贏得信任與資格。美韓之間的裂痕,正在撕開那層同盟神話的外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