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能跨越海洋、翻越雪山、潛入深淵,是因為骨子里燃燒著探險的基因。
15世紀的哥倫布帶著對未知海域的執著,硬生生“撞”出新大陸;600年前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用風帆丈量世界的邊界;就連第一個鉆木取火的原始人,也必然是個不甘蜷縮在洞穴里的“冒險家”。
歷史證明,文明的躍遷從不靠謹小慎微,而需要敢把命運賭給未知的勇氣。
海南陵水一個10歲男孩在6級風浪中獨自漂流16公里、與怒海搏斗24小時并奇跡生還,許多人只看到“熊孩子作死”,我卻從他曬得通紅的臉上讀出了另一種可能——這或許是中國版“少年哥倫布”。可以看得出他具有探險家的潛質。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絕境中冷靜求生,更難得的是,他對未知的征服欲早已超越年齡的桎梏。
2025年3月21日晚,陵水縣赤嶺村的月光灑在海面上,10歲的小林(化名)像往常一樣,扛著自制魚竿、拎著塑料水桶,悄悄推開了家門。這個漁村長大的孩子對夜釣魷魚早已輕車熟路,但這一次,他要挑戰更遠的海域。小林劃著從景點偷來的塑料小船,逐漸消失在夜幕中。
然而凌晨時分,意外降臨。困意襲來,他蜷縮在船上沉沉睡去。6級東南風掀起1.5米高的浪,將小船推向三亞方向。當他在22日清晨被烈日曬醒時,他已發現自己成為海中孤行者,三亞海上觀音像的輪廓很快出現在視野中,他漂過了陵水與三亞交界的海域,直線距離超過30公里。
沒有淡水、沒有食物,只有一包魷魚假餌和一根魚竿。小林知道哭沒用,就想著怎么活下來。
22日下午,當三亞釣友發現他時,這個“海漂少年”像極了《少年派》中那只求救的猩猩。他們趕緊把船開過去,只見小男孩皮膚被曬得通紅,虛弱得說不出話。他告訴小楊,自己是前一晚出來釣魚,不小心被吹到海里的。釣友等人趕緊報警,并給小男孩面包和牛奶。最終,小男孩被平安送到了岸邊,和家人團聚。
比起同齡人抱著手機刷短視頻,陵水漁民常說:“我們這兒的孩子,會走路就會游泳,會說話就懂看羅盤。”這種“海洋原住民”的直覺,在漂流中救了小林的命。專業救援人員都驚嘆:“很多成年遇險者都做不到如此冷靜。”
要知道,麥哲倫5歲鉆進酒桶滾下山坡,只為體驗“航海眩暈感”。貝爾·格里爾斯(《荒野求生》主持人)10歲爬上威爾士最高峰,凍得瑟瑟發抖卻大笑:“這才叫活著!”
但與歷史上的探險家不同,小林缺少系統的風險管控訓練——他的勇氣更多源于無知者無畏。
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成年人也可能精神崩潰,但從小林身上可以看出是具有探險家穿越撒哈拉沙漠、橫渡太平洋時的必備技能。也許是他大腦自動屏蔽了恐懼,轉而專注解決問題——這是頂級冒險者的天賦。
明代航海家汪直幼年癡迷造船,卻被父母鎖在家中背四書五經,最終淪為海盜。小林的父母若只知責罵,可能扼殺一個探險家;但若放任不管,又可能釀成更大悲劇。關鍵在于找到平衡點——既保護他的探索欲,又筑起安全的圍欄。
當網友調侃小林“建議直接保送《荒野求生》節目組”時,我們不該一笑而過。中國不缺奧數冠軍,但需要更多敢向未知亮劍的探險家。從南海撈起的這個黑瘦男孩,或許正握著一把打開新大陸的鑰匙。與其用“熊孩子”的標簽封印他,不如給他一艘更結實的船、一張更精準的海圖,然后指著遠方的風暴說:“去征服,但記得平安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