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糧倉,熟悉的落日,熟悉的少年喧鬧聲,《種地吧3》回來了。
陪伴少年們一路成長的觀眾,打開節目第一眼就能發現,第三季跟前兩季相比明顯不一樣了——少年們成長了,他們不再是埋頭學種地的少年,而成為了躬身助農的“新農人”;鏡頭也變了,從重點聚焦少年們的汗水,轉向記錄土地上無數普通人的堅守與掙扎?!斗N地吧3》,在一檔綜藝節目的基礎上,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屬性。
“這一季,我的眼淚就沒停過。十勤真的讓我們看見更多!”一位粉絲在社交平臺寫下這句話,道出了無數觀眾的心聲?!斗N地吧》走到第三季,依舊讓人越看越沉浸,越看越感動。沒有精心設計的綜藝劇本,沒有抓馬刺激的情節沖突,《種地吧3》用一個個真摯的瞬間還原最本質的土地精神。
節目組帶著“十個勤天”走出后陡門,走向青海高原的鹽田、黑龍江零下29℃的沙棘林、湖南寧鄉的豬圈。有禾伙人提到:“雖然口口聲聲說著‘農民富裕、農業繁榮、農村和諧’,可這卻是我第一次淺薄地認識到一些地區的農業現狀。”
以少年們的視角向外延展,《種地吧》在第一季種下的種子,在第三季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作為一檔聚焦勞動紀實互動綜藝,它不僅將少年的耕耘范圍不斷延展,更引領他們站在更高維度去看見世界的遼闊與浩瀚。
就像一部連載的熱血少年番,離開新手村后,少年們進入了更廣闊的世界,經歷現實的洗禮,體會人生的百態。
蕓蕓眾生相
熟悉他們的觀眾都還記得,十個勤天曾在后陡門58號創造過許多“奇跡”。他們用6天時間在寒潮來臨前搶收了62.66噸水稻,日夜兼程搬完了30噸化肥和4000盆玫瑰花,在10畝的玻璃溫室大棚種植過草莓、辣椒……這片土地浸潤過他們的汗水,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
而到了這一季,十個勤天走出后陡門,發現了世界之大,每一方土地上都有一個“后陡門”——一個對土地充滿熱愛與敬畏的地方。第三季在書寫少年們的個體敘事同時,加入了更多普通人與土地的故事,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奇跡”。
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囊謙,少年們拜訪了藏醫更確木蘭,看到了一顆寬宏奉獻的心靈。他救助玉樹地震后的孤兒,開設藏醫學校,最艱難的時候,甚至外出打工以維持學校的運轉,創辦芫根工廠也是為學校提供運營資金,為周邊農戶和孩子提供就業機會。唯愿扎根故鄉高原,用一生讓更多人生開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湖南寧鄉的養殖大戶賀桂香,則把豬圈變成了“共富車間”。她創業艱難但仍想堅持將寧鄉花豬帶成“金招牌”,事業步入正軌后,她利用庭院經濟帶動周邊貧苦戶一起致富,讓村里升起新希望,讓所有人都可以勞有所得、勤有所獲。
所有的講述,并非通過煽情的旁白或者刻意的渲染來呈現,而是用最樸素的記錄視角,讓少年和觀眾了解當地的生態農業,以及農業對當地人帶來的影響。無怪乎這會引起不少“禾伙人”的共鳴,“見天地,見眾生,我從此多了一個角度看世界?!?/p>
在節目每一期的最后,專門留有一段時長講述了每一個土地上耕田人的故事,一來一回的提問回答,能讓觀眾在質樸的對談中清晰感受到真摯暖意。
沙棘林種植戶高克新,八年堅守山林,為得是改善水土流失的環境問題,也能給街坊鄰居提供就業機會,在栽沙棘的前五年里沒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高克新也沒想放棄,“管他賺不賺錢呢,不賺錢還有生態效益呢”。娘拉鄉牧民成林也有同樣的想法,在青海高原他搭起溫室大棚,為得是給貧困戶提供新鮮的蔬菜,也想托舉家中的孩子們走得更遠,他想把生態環境保護好,為鄉里鄉親帶來好處,“如果能活得長久,我也想盡己所能為他們鋪路?!笨梢钥闯觯@些鄉民不僅是傳統耕田人,更是未來鋪路人,節目讓觀眾在小人物身上窺見到了大愿景。
《種地吧3》里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是鮮活生動的,在土地上,他們默默耕耘,樸實的面容上寫滿了純粹,讓人深受觸動。他們的“平凡史詩”不僅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情感距離,也讓觀眾看到了囊謙、林口這些從前不曾關注的地方,認識芫根、沙棘、紅鹽等特色產物。
當更多的小人物涌現而出,觀眾也才真正意識到《種地吧3》不僅是一檔綜藝節目,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中國鄉土的精神圖景——那些沾滿泥土的日常敘事里,始終流淌著土地與人之間割舍不斷的深情。
少年的蛻變
毋庸置疑,《種地吧》系列的成功一直建立在出色群像塑造的基礎上?!笆畟€勤天”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在于觀眾感知到了“十人十色”的魅力所在,盡管本季人數上有所縮減,但觀眾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濃厚的少年團魂。
這一季中,少年們再度實現了成長與進化。觀眾可以明顯看到,他們在思考和農業實踐技能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成熟與深度。
前兩季積累的土地經驗,已悄然內化為少年們的“肌肉記憶”。在面對青海牧民成林家的大棚遇到水資源困境,王一珩主動提到自己曾接觸了霧培技術,并將此技術推廣給牧民;在去往東北沙棘林的途中,車子陷入雪坑,何浩楠可以熟練地將車開出雪坑,化險為夷。從杭州后陡門到青海黑龍江,少年們正將學到的農技知識,淬煉成解決問題的“工具箱”。
更深刻的蛻變藏在思維模式里:在青海,鷺卓開始反思他們問鄉民們希望收入提高到多少的想法不太對,“增收”并非幫扶的終點,關鍵是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在東北,為了幫助鄉民開拓沙棘的多元化消費業態,他們從沙棘油角度出發,嘗試制造手工皂,并將技能傳授下去。當少年們從“設定目標”到“搭建路徑”,身份已悄然進化——他們不再是等待指導的“學農人”,而是主動破題的“助農人”。
在第一期的后采里,當被問及對第三季的期待時,李昊說道,“哪里需要種地,我們就去哪里?!边@幾年與土地的接觸,讓少年們對土地的認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是只在“后陡門”那百畝良田水塘里奔跑的少年,他們想要在更遼闊的世界親眼去看,親身去經歷,這是“新農人”的職責所在,也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然而,這些令人驚喜的變化,并沒有讓觀眾感到“陌生”。在變化之外,少年們的堅守仍在,本真仍在。
面對兄弟們的短暫離別,他們沒有流露出過多感傷,因為經過幾年的同甘共苦,他們之間的關系已是“無須多言”。在他們身上,觀眾仍能看到他們打鬧、互懟、逞強、嘴硬的一面。這種“熱氣騰騰的少年氣”,恰恰是節目珍貴的底色。
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土地保有的熱情初心從未動搖。在這一季,少年們體驗了各種各樣的農活,比如在東北的晨冬打沙棘,在湖南的庭院里抓豬仔,每一次他們帶著強烈好奇心參與不一樣的農業,進行多樣的探索和實踐。
正如節目中的文案所寫的那樣,“做大做強并非解一家之難,而是讓美好普現,讓豐饒遍布鄉野?!鄙倌陚兊某砷L不僅是個人的蛻變,更是對鄉村振興的貢獻。他們的故事,正是新時代“新農人”的縮影。
讓內容“高級”起來
農人真摯,少年鮮活,節目本身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質感??催^前兩季的觀眾今年再看《種地吧3》,能夠明顯感受到節目“高級”了不少。
節目的鏡頭不再局限于鄉間一隅,而是更多地捕捉自然風光的壯麗遼闊。航拍鏡頭下,鹽田如鏡面倒映天空,少年與鹽農的身影渺小如蟻,卻與天地共生;微距鏡頭定格沙棘果上的冰晶,讓溫度穿透屏幕,被網友稱為“中式美學暴擊”。除了大場面與自然奇觀,它同樣關注那些輕盈細膩的生活瞬間,少女們圍聚在火爐旁,偷偷伸手烤火,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鍋灶旁熟睡,呼吸輕柔……這些有著煙火氣的日常,讓節目多了幾分寧靜恬淡的禪意味道。
將綜藝做出了紀錄片質感,是節目制作層面的升級。豐富的光影和柔和的色調,讓節目的每一幀在視覺上都更有藝術性,與此同時,鏡頭語言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有更多的表達,它把單純的勞作場景轉向了生活本質的捕捉,鏡頭便不再只是記錄,而是成為一種對生活的凝視與思考。
“走出去”,并不是簡單的物理移動,更是精神領域的拓寬,少年們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感受到了人文故事和自然風景的溫暖。
節目將“鄉村振興”這個宏大命題,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人、一片片真實的土地,當制作觀念升級、內容格局打開,節目的品質與口碑也就水到渠成。
《種地吧》沒有回避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反而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直面問題。節目把助農、傳承這些大道理,悄悄藏進少年勞作的身影、牧民皸裂的手掌、豬圈蒸騰的熱氣里,讓觀眾在笑聲和眼淚中自然觸摸到土地的溫度——這種真誠,才是它既能收獲好口碑又能持續“出圈”的秘訣。
當觀眾跟著少年們學種地、幫鄉民找銷路、為沙漠栽梭梭樹時,這檔節目早就不止是“下飯綜藝”了,而是一個可以多方共建的公共IP。
在第二季,十個勤天來到了甘肅民勤縣的沙漠中種樹治沙,他們的行為后來感召到了更多禾伙人參與其中,來到沙漠親手種下一棵樹苗,親身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梢哉f,《種地吧》的主角不止是十個勤天,還有禾伙人和更多的新農人,所有人合力書寫出的土地的故事更加動人,更有力量。
《種地吧》在節目的迭代升級中,確定了對土地根本性的理解,在少年們的成長敘事中,加入更多的民生敘事,擴充節目價值內核。所以,《種地吧》對觀眾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與農業相關的現實議題,還在于讓更多人感受到土地本身的溫度與力量。
當一檔節目愿意跳出流量漩渦,拒絕抓馬誘惑,選擇站在價值層面去思考行業的長期發展,它的存在本就值得記住。《種地吧3》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種地不止是十個少年的故事,而是所有人的故事,它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有人在努力變好”。
十個勤天的故事一直能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是因為《種地吧》走過的路,是成長路也是希望路,而我們一起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