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李大釗故居
馬硯田
瞻仰李大釗先生故居,還未拾階庭院,門前不遠處,那一棵古槐,就用它的靈性,它的超凡脫俗,把我滿心的虔誠留住。古槐,內(nèi)含清奇的神韻,外露灑脫的風骨。已經(jīng)疏缺的枝葉,更顯出自然原態(tài),這種真實,是對歲月里的相關人物,一種回眸和眷顧。古樹蒼生,厚重的歷史自覺站成一道背景,百世不會凋零。古槐意深,舍得生命和青春的人,才能活在人們心中。睹樹思人,古槐,會點撥你人生課程中的一些要點。
那一眼滋潤日月的水井,亦未曾入圍拾階庭院,正站在門外守望。這一眼注滿靈根的水井,水量豐沛。一捧曾經(jīng)養(yǎng)育先生及眾鄉(xiāng)鄰的清涼,心中按捺不住一種對不該早早隱去的高貴生命的追思,還有對先生生前唯一的血親、一手把偉人養(yǎng)大的年邁祖父,一種沉重的懷念。井臺上的一撮溫土,可是老人灑下的不干汗?jié)n?先生兒時的家庭結(jié)構,幾近哀殘,早早就失去父慈母愛。是祖父,像守候田頭的青苗一樣,用畢生的心血,陪伴了先生的童年。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來,用行動回報了親人的心愿。
讓我心安的,是先生的故居,天未曾失一角,地未曾缺一口。依稀舊時模樣。地面素潔,去塵,窗若心明,無土;花木扶疏,蕾吐;天邊云舒,日出。一切一切,依舊是昨天的格局,古樸里透著肅穆。就算細小的一應事物,若油燈、若書桌、若食具,都被細心的人,擺放在日子的原處。讓人感受偉人的平凡與真實。這是一個又一個先生異姓且陌生的親人,用心里的一份堅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灑掃庭除。他們用無盡的哀思,殷殷的汗水,化成一扎又一扎祭奠的花束,向無語的先生,日日傾訴。原來有那么多無名的人深愛著你,一如你深愛著他們。而我在此時滴淚,就是因為這太多無名的人,用他們無私的勞動,使一部中國革命史的諸多細節(jié),件件都未遺失,事事都有出處,就像一部完整如初始的紅色卷宗,擺放在歲月的書櫥,以供后人系統(tǒng)地閱讀。
只是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領的呼喝與吶喊,已被歷史所塵封,偌大的院落,顯得過于孤獨和冷清,孤獨成一種凄美。而對于生命,先生亦曾有深說:“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候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壯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犧牲之中。”人生踐諾,歲月如歌。這是人生的宣言,句句都生動地描述著,黃皮膚的高貴骨格。我來先生故居,不能簡單成向經(jīng)典致敬。經(jīng)典的東西,不分姓氏,不論張李,它是全人類的共屬。理想蔥蘢,銅像身邊的泣血杜鵑,與人的心苗對接,燃燒成一片火紅的沸騰。
沿著曾經(jīng)滄桑多皺的黃土,親近每一塊布滿青苔的老磚舊瓦,走近溝壑縱橫的歲月深處。記牢昨天吧,記牢昨天,讓一個共和國的公民乃至整個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最讓我動容處,是一個尋常的農(nóng)家院落,喂養(yǎng)出了一副鐵肩。而鐵肩擔回的萬道霞光照亮了我們的山河。還有人生最耐看的一個亮點,是先生的妙手一揮,就傳播最光輝的思想,讓千家萬戶,在所有的日子里,沐浴著一個又一個的溫暖。你的如椽大筆,過去,曾經(jīng)驚醒過一段歷史;今天,留給我們讀不完的典故。
面對著若干間空屋,我久久不愿離去。這哪里是人去屋空呢?我總覺得一個且高且大的身影,是那樣的慈祥、親切和熟稔,就站在我的身側(cè)。他幫助我丈量人生的高度,批閱著我歸去來兮的功課。它還是一處沒有書籍的圖書館,來一次,敬學;來兩次,敬坐;來三次,敬生。常來,一次又一次累加,就是一次質(zhì)的飛躍。翠柏頭上鳴鸝鳥,蒼松腳下讀書聲。我們大家都來,做先生一個可心的學子。
編者注:此文被安徽、四川、河南三省分別選入2022、2023、2024年高考語文卷范文。
作者:馬硯田 樂亭縣閆各莊鎮(zhèn)劉馬莊村人,豐潤區(qū)武裝部原政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