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應對新常態:國際變局下的企業策略”為主題舉辦“中歐思創會”。包括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許定波,暢銷書《置身事內》作者、復旦大學教授蘭小歡在內的多位專家圍繞國際變局及中國企業應對等議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主題為“2025年劇烈動蕩的世界——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中,系統闡述了對中、歐、美當前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的思考,并強調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是2025年全球核心挑戰。面對挑戰,中國和歐盟應加強政策溝通協調,增信釋疑,攜手發揮建設性作用。
朱光耀提到,當今世界不僅面臨地緣政治挑戰,還有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發展和人工智能應用等新課題,后兩者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新的考驗,如治理框架和倫理標準的制定,以及中國和歐洲如何協調推動制定相關標準等。
在分析當前貿易摩擦背景下中美經濟的比較優勢時,朱光耀表示:“美國在全球經濟和軍事領域仍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的工業產值占全球的35%,超過七國集團(G7)所有成員國的總和?!彼ㄗh,中國需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與國家協調立場,共同維護全球貿易體系;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發展中美關系。
朱光耀發表主旨演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副教務長許定波在主題演講《全球大博弈:回顧與展望》中闡述了對全球化保持謹慎樂觀的五大理由:第一,任何國家,其挑戰主要源于內部而非外部或地緣政治及貿易問題;第二,美國作為全球領先經濟體地位的相對下降預示著多極化趨勢,歐洲在此過程中能夠且應發揮更大作用;第三,盡管當前存在逆流,但全球化已帶來諸多積極成果,包括使中國8億人口擺脫貧困,其他國家也受益;第四,全球化推動的競爭是創新、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第五,西方對華“脫鉤”與遏制政策或可延緩,但無法阻止中國的發展進程。
許定波發表主旨演講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暢銷書《置身事內》作者蘭小歡在主旨演講《全球產業鏈視角下的中國經濟》中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正在重組,判斷未來制造業在全球的重組趨勢,需關注三個關鍵問題: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是什么;發達國家制造業能否回流;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否趕上中國。其中,理解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是核心。他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指出中國工廠已突破傳統規模經濟邏輯,通過產業集群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產,而這種動態規模效應,是多數國家難以復制的。
蘭小歡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