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網傳福建泉州豐海路的一起交通事故,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一段網傳視頻顯示,一輛未上牌的黃色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以近150km/h的速度在城市道路狂飆,為躲避前方違規掉頭的車輛,失控撞飛右側電動車騎行者。
小米SU7 Ultra,非涉事車輛
用戶須知:車輛性能雖強,不要將公共道路當成私人試車場
不得不說,小米SU7 Ultra搭載1500匹馬力的三電機系統,零百加速僅需2.78秒,動力參數堪比頂級超跑。可以說,這臺車讓很多人在某種程度上圓了“頂級超跑”夢。
然而,縱使車企可以設計出突破物理極限的加速性能,但無法為人類在腎上腺素激增時的判斷失誤兜底。
用戶需要明白,縱使速度成為彰顯身份的技術圖騰,但是卻不能將公共道路異化為私人試車場。
網傳現場圖片
要知道,現實不是《速度與激情》的片場——視頻中電動車主被撞飛時,沒有安全氣囊也沒有威亞保護。
更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燃油車的動力傳遞存在延遲不同的是,電車的動力輸出近乎“零延遲”,即便是經驗不足的駕駛者,也可能在瞬間突破操控極限。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需要明白新能源車加速的“無感化”特性,千萬不要產生“能力幻覺”,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網傳現場圖片
用戶須思考:當技術賦予普通人駕馭“超跑”的能力時,是否做好了承擔其風險代價的準備?
小米SU7 Ultra的設計初衷包含賽道基因,其“賽道大師App”甚至提供專業賽道數據輔助駕駛。
但如果用戶將賽道邏輯移植到城市交通,無異于一場危險的錯位。一般來說,城市道路大多限速60km/h,而肇事車輛時速超140km/h,遠超安全閾值。
超速不僅縮短反應時間,更讓車輛制動距離呈幾何級增長,但是城市道路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容錯空間。
網傳現場圖片
同時,城市道路行駛,不可忽視的是道路參與者的復雜性。視頻顯示,電動車騎行者疑似位于機動車道。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道路行駛者,如何在突發情況下兼顧避讓與控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在城市道路行駛中,如果使用者(包括電動車、行人等)能夠嚴格按照交規行駛,那么不可控的情況將會大大減少。
否則,用戶需要思考的是,當技術賦予普通人駕馭“超跑”的能力時,道路使用者們是否做好了承擔其風險代價的準備?
小米SU7 Ultra,非涉事車輛
當然,具體到這起事故的責任認定,目前官方并沒有給出認定結果,我們不做推測和定性,具體以官方調查結論為準。
或許,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需要多方進行努力。對于廠商而言,是否需要強化駕駛能力分級認證,例如通過傳感器數據動態限制非專業駕駛者的性能釋放。
從政策層面來看,對于高性能電動車是否增設特殊駕照門檻,避免“一腳電門”成致命武器。
對于汽車文化或者輿論而言,是否需要棄對“速度神話”的盲目追捧,重構“安全即豪華”的消費文化。
小米SU7 Ultra,非涉事車輛
本文結語:技術與創新無罪,用戶不應缺乏對生命和規則的敬畏
我認為,技術與創新本無罪,所以我們不應該因這場交通事故,將安全駕駛演變為對技術與創新本身的撻伐。
要知道,小米SU7 Ultra搭載的緊急制動、車道保持等智能安全系統,本應是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
但是,當駕駛者以150km/h的速度突破系統設計的安全閾值時,再先進的科技也無力改寫物理定律。
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全,本質仍是駕駛者與交通規則的共謀。車企有責任在宣傳性能參數時同步強調安全邊界;
媒體需要消解對“速度神話”的過度渲染,而每個手握方向盤的人更需明白:駕駛艙里最關鍵的智能,永遠是人類對生命的敬畏。希望這場事故,能化作推動安全范式升級的契機。
最后,對于本次交通事故,從目前的層面來看,小米方面暫時沒有回應,相關部門責任認定暫未出爐,具體以官方回應和認定結果為準。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運營部原創文章,總第11593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