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小米SU7 Ultra一經(jīng)上市便以“地表最快量產(chǎn)電動車”的標簽橫掃市場,以“1.98秒破百、1548匹馬力”等極致參數(shù),一舉成為新能源車市頂流。
這款定價52.99萬起的電動轎跑,用“半價超跑”的設定收割了無數(shù)中產(chǎn)的性能夢想。
畢竟,花費不到保時捷一半的價格,就能擁有碾壓級的加速性能,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這樣的極致性價比。
時值五一黃金周,小米官方主要針對賽道場景,通過OTA升級(1.7.0版本)新增了賽道圈速考核機制:
就是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達到官方成績后才能解鎖1548匹全馬力。
一時間,宣傳上的性能怪獸被小米親手戴上"賽道緊箍咒",隨后車主們的吐槽便如同潮水般涌來。而這一場以安全之名的OTA更新,又將小米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場引發(fā)眾怒的灰度測試
車主痛斥“花錢買了個半成品”
5月1日,一部分SU7 Ultra車主收到了Xiaomi HyperOS 1.7.0版本的推送通知,共計8條內(nèi)容。
●圖源:微博
更新日志顯示,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車主在北京易車金港、珠海國際賽車場等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激活完整的1548匹馬力;未達標者,車輛動力將被限制在800-1072匹之間。
顯然,相較于“300公里新手期+安全測試”,此次小米的意圖是提高性能解鎖的門檻。
但是,當馬力輸出被直接與賽道成績掛上鉤時,卻遭遇了車主們的瘋狂吐槽:“買了臺頂配電腦,顯卡性能卻要通過考試才能啟用。”
同時日常駕駛動力也有縮水,盡管1072匹的Boost模式仍遠超普通家用車,但與宣傳中的“滿血性能”相去甚遠,車主對此同樣不滿。
另外,還新增了直線競速等待功能。在P擋狀態(tài)下需等待60秒后才支持開啟直線競速模式,這也就意味著在等紅綠燈時無法享受“彈射起步”所帶來的快感。
更讓車主不滿的是“背刺”感,因為此前小米沒有給予已提車用戶任何的緩沖期,而且更新包會直接覆蓋原有設置。消息一出,車主群瞬間炸了鍋:“50萬買了個半成品?”“雷軍背刺老車主!” 等言論在網(wǎng)上迅速蔓延。
●圖 源 : 微博@老和山老司機
在爭議聲中,反對者的槍口對準了三大核心問題。
其一,許多車主指出,購車合同中從未提及“后期性能限制”,小米單方面通過OTA修改車輛性能,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其二,有車主發(fā)現(xiàn),某電商平臺迅速出現(xiàn)了“賽道代刷”服務,標價從2000元到5000元不等,聲稱“專業(yè)車手代跑,包解鎖滿血馬力”。業(yè)內(nèi)人士擔憂,這種機制不僅無法篩選合格駕駛員,反而會催生灰色產(chǎn)業(yè),讓安全考核淪為形式主義。
其三,并非所有車主都熱衷于下賽道,對于擁有賽車執(zhí)照的資深駕駛愛好者而言,他們只是為了偶爾體驗極速快感;小米的一刀切政策把性能自由和賽道綁定,完全忽視了用戶差異。
此外,產(chǎn)地費、輪胎損耗、考駕照等刷圈費用的疊加也被瘋狂吐槽,甚至有網(wǎng)友曬出了維權群,控訴小米虛假宣傳。
小米為何親手給馬力上鎖?
面對滔天輿論,小米緊急暫停了1.7.0版本的OTA推送。未來可能通過優(yōu)化培訓機制或調(diào)整解鎖規(guī)則重新推出類似政策。
但在“閃退”的背后,暴露了小米對“速度原罪”的深刻焦慮。畢竟自從SU7 Ultra上市以來,已經(jīng)因為超速飆車事件多次登上過熱搜。
3月6日,山東濰坊車主在17秒內(nèi)將車速推至303km/h,創(chuàng)下公共道路超速紀錄;3月31日夜間,一SU7 Ultra在大連東快路以225km/h狂飆,副駕稱之為不算快;4月24日,湖南高速上一名車主單手開車拍視頻,時速高達230km/h……
就是這一個個極端案例,讓小米陷入了“性能營銷誘導危險駕駛”的輿論漩渦。
●圖源:微博@風聞社區(qū)
更致命的是,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下,若車企未采取有效技術限制,可能需要為用戶的危險駕駛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此次小米嘗試推動的圈速考核機制,在本質上是對“性能民主化”的一次糾偏。
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車超速違法案件同比激增230%,200kW以上車型事故率顯著上升。
雖然電機的瞬時扭矩特性會讓駕駛容錯率變低,新手很容易在踩下電門的瞬間失控;
但是小米這種“家長式管控”又引發(fā)了新的爭議:安全問題究竟該由法律監(jiān)管還是企業(yè)自律?
就有車主這樣反問:“如果開超跑需要賽道認證,那駕校是否應該增設‘高性能車駕駛課’?道路限速標準是否該與車輛性能匹配?”當車企從“技術提供者”變身“駕駛考官”,權力邊界又在哪里?
●圖源:微博@小米汽車
事實上,小米并非首個限制馬力的車企。保時捷Taycan Turbo S要求用戶通過官方認證的賽道培訓才能解鎖性能模式,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賽道模式需手動確認免責協(xié)議,Rimac Nevera的極限模式僅在認證賽道激活......
但是,小米的特殊之處在于,其用戶群體更加廣泛。52.99萬的定價讓超跑性能走進眾多中產(chǎn)家庭,同時也讓缺乏賽道經(jīng)驗的普通駕駛者有了直面1500匹馬力的機會和失控風險。
正如網(wǎng)友所言:“當速度變得廉價,敬畏之心卻沒有跟上。”
小米汽車的冰火兩重天
這場馬力限制爭議,恰好發(fā)生在小米汽車的關鍵節(jié)點。
自SU7上市以來,其銷量大家有目共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小米在4月新勢力銷量排行榜中以2.8萬輛位居第四,環(huán)比微降3%。
而在2025年的一季度,SU7曾以7.59萬輛的銷量成為中大型轎車市場的斷層第一,力壓奧迪A6L、寶馬5系等傳統(tǒng)豪強。
●圖源:中汽數(shù)研
除了第一次造車不會偷工減料外,小米汽車的爆火離不開其精準的營銷策略。
比如SU7 Ultra,預售價為81.49萬,上市時直降28.5萬,用“價格錨定”制造了性價比神話;雷軍親自站臺,將其與保時捷、特斯拉對標,更是收割了科技愛好者與商務人士的信任。
然而3月的多起交通事故,如安徽高速爆燃事故、湛江碰撞事故,讓小米的智能駕駛安全與電池可靠性成為了用戶新的擔憂。有經(jīng)銷商透露,4月到店咨詢的客戶中,60%會問及馬力限制和智駕事故,而部分訂單因此流失。
對比競品,零跑、小鵬靠低價策略穩(wěn)居銷量前二,理想、蔚來靠補貼維持高端市場,小米夾在中間略顯尷尬。
其主打的“極致性能”標簽,既吸引了追求速度的玩家,也招來了大眾對公共安全的質疑。
●圖源:微博@小米汽車
此次小米對SU7 Ultra的馬力限制,本質上是在商業(yè)賣點與社會責任之間做了一次嘗試。然而事實證明,既要保住性能黑馬的人設,又要避免成為馬路殺手的代名詞,真的很難。
在負面輿情的裹挾下,市場對小米的寬容度正在下降。有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若小米無法平衡性能與安全,其辛苦建立的品牌溢價可能會崩塌。
敬畏速度,方能致遠
對于此次更新,也有不少支持者認為,賽道考核能夠篩除“馬路鬼火少年”,降低公共道路風險。其引發(fā)的爭議,早已超越了單一車型的范疇。
它暴露了智能汽車時代的核心矛盾:當技術進步讓1500匹馬力觸手可及時,社會是否做好了迎接“速度民主化”的準備?
有人說,小米的錯在于“用軟件限制代替用戶教育”,真正的解決方或許是建立分級駕照體系,讓高性能車駕駛像摩托車準駕一樣需要專項考核;
也有人認為,車企不應過度擔責,“馬路不是賽道,駕駛員永遠是第一責任人”。
●圖源:微博@小米汽車
當我們?yōu)?548匹馬力爭論不休時,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值得銘記:中國每年因超速引發(fā)的事故超8萬起,死亡人數(shù)占交通事故總量的21%。
其實小米SU7 Ultra的爭議,本質是技術平權與安全管控的終極博弈。
當電機馬力越來越廉價,駕駛門檻卻未同步提升時,車企的技術賦權就會成為社會風險的放大器。但問題在于,安全不該是車企的“單方面施壓”,而是需要用戶、行業(yè)與政策的共同約束。
無論如何,SU7 Ultra的案例提醒了我們:性能車的狂歡,不能以公共安全為代價,只有敬畏速度珍愛生命,才能享受科技帶來的諸多便利。
因為在速度與生命的博弈中沒有贏家,所以,敬畏速度,方能致遠。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紅包、福利、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jīng)理人內(nèi)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jīng)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