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郭小興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新商悟
(本文約為1600字)
“25歲到35歲是人生第一個黃金創新周期,我們把本碩博貫通,讓孩子們25、26歲就能博士畢業,這樣的培養體制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
原西安交大“網紅校長”王樹國,擔任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校長后,推出了本碩博8年連讀的嶄新學制。他告訴媒體:“本碩博貫通后,能夠打通很多不必要的環節,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這個時間對于年輕人來講太寶貴了。”他還指出:“教育就兩個任務,一是夯實基礎知識,二是培育創新能力。
王樹國說:“如果有學生因個人原因想要提前結束學業,學校也會尊重,在讀完4年本科后就業,我們就按4年的標準來培養;如果想碩士畢業,我們就按這個階段來培養,但是這條大路是通著的。”
近些年來,現行學制極其冗長的弊端與危害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加入了呼吁改革的隊列。王校長的如是做法,可謂打響了厲行“改革”的第一槍。
公開資料顯示,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老齡化速度已達全球第一。與此同時,青年初婚年齡已逼近30歲,且生育率持續走低。
在現行“6+3+3+4”學制下,本科畢業年齡達22-24歲,疊加考研讀博、就業競爭,成家立業延至30歲后,擠壓生育黃金期,進一步加劇人口壓力。
當前,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博士畢業需22-25年,普遍存在:初三、高三全年刷題備考,大學大四“實習放羊”,碩士階段重復實驗的現象。而人的創新能力峰值往往在25-35歲,冗長學制吞噬了他們的“創新黃金期”。
那么學制拉長是不是一定能提升教育質量呢?
看看國外的做法:美國、日本(12 年)基礎教育年限與我國相近,但普遍通過學分制、選課制提升效率;德國雙元制教育更將職業培訓融入學制,16 歲就可進入職業大學,造就了全球頂尖工程師群體;新加坡把中小學學制壓縮至10年,采用模塊化課程,高中生已掌握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技能。
這些國家的實踐證明:學制長短與教育質量無關,關鍵在于“精準進行”核心能力培養。
事實上,早在2020年初以來,正經社首席研究員曹甲清就多次撰文呼吁改革學制,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他認為,小學階段應該恢復成曾經的五年制、初中高中理應合并為五年。這不僅是教育更上層樓的需要,更是抓住人口問題牛鼻子的關鍵一環。
2021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也呼吁推出十年義務教育制,取消中考分流,讓更多孩子能有機會上普高,也能切實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和壓力。教育部也作出了官方回應: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仍然不支持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因此仍舊繼續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2023 年,梁建章團隊《教育和人口報告》就倡導縮短基礎教育階段兩年(初三和高三),16 歲上大學,20 歲完成本科,女性婚育年齡可提前 3-5 年。
2025 年,全國兩會前后,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楊德廣、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副理事長袁雯等學者進一步呼吁:取消中考,推行十年制義務教育(5+3+2),初高中直升減輕分流焦慮。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學制改革本質是人口再生產的效率革命。每縮短一年學制,相當于為社會新增百萬適齡勞動力,同時激活千萬家庭的生育意愿。福耀科大的實驗或許是中國學制改革的“探路石”。當人口危機迫在眉睫,縮短學制已非單純的教育議題,而是關乎勞動力儲備、消費市場活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戰略抉擇。
正如王樹國在央視所言:“教育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看見 20 年后的中國。” 當福耀科大的 “八年制” 遇見政策東風,我們期待的不僅是教育創新,更是一個更年輕、更有活力的未來中國。【《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新商悟,我們將對商業趨勢、邏輯與倫理進行持續關注
轉載新商悟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