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錫馬拉松那一對跑步的“野鴛鴦”火了,被網友戲稱,前有成都太古里,后有無錫馬拉松。
當今社會,節奏快,很多人步入婚姻,愛情很快消散,為了尋求感情寄托,往往會轉向婚姻外的情感。某心理咨詢機構最新報告揭示,68%的出軌者在初期都聲稱自己“遇到靈魂伴侶”。
這類婚外情往往披著"純粹愛情"的外衣:
"我不要名分,只想默默愛你。"
"我們只是精神共鳴,絕不會破壞你的家庭。"
這些看似深情的告白,實則是弗洛伊德口中"人性本我欲望的合理化偽裝"。當一個人用"真愛無罪"的借口跨越道德邊界時,婚姻的根基早已被悄然蛀空。
況且,婚外情里能有真愛嗎?
01
女人圖的是情感補償
當《晝顏》主婦遇上"靈魂救贖":日劇《晝顏》中的紗和,在麻木的婚姻中扮演著"完美妻子",直到遇見生物老師北野。他記得她愛看的昆蟲圖鑒,傾聽她無人問津的少女心事,用"我懂你的孤獨"叩開她的心防。
但北野最終退縮于現實壓力,紗和聲嘶力竭的質問揭穿本質:"你愛的不過是拯救我的自我感動。"
這類關系往往符合依戀理論中的"補償性依戀",當一方長期在婚姻中感到情感忽視,便會將婚外對象投射為"理想型戀人",通過過度依賴填補內心空洞。
浪漫是包裹著糖衣的鶴頂紅,用100次深夜暢聊的幻覺,也治不好1次早餐桌上的無言以對。
《包法利夫人》中,艾瑪嫁給鄉鎮醫生后,不斷在羅多爾夫、萊昂等男人身上尋找理想愛情。福樓拜尖銳指出:"她混淆了煙草的霧氣與靈魂的香氣,把偷的刺激當成了人生的救贖。"
02
男人圖的是權力證明
電影《手機》里,教授費墨與女研究生曖昧時:"我和你,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但是,當女研究生要求他與原配分手,和自己在一起時,費墨的暴怒暴露本質:"你這是要毀了我!"徹底撕開了"靈魂伴侶"的偽裝,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用與算計。
《紙牌屋》中弗蘭克·安德伍德與記者佐伊的權色交易,被包裝成"思想共鳴"。他一邊利用她獲取情報,一邊宣稱:"我們是被誤解的蘇格拉底與狄俄提瑪。"直到佐伊威脅曝光丑聞,他親手將她推下地鐵站臺。
這些都暗合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陰影投射"理論:中年男性通過征服年輕女性,試圖證明自己仍具性魅力與社會價值。
那些深夜發送的詩歌和哲學探討,不過是權力游戲的精致包裝。
知識分子的風花雪月,本質與暴發戶炫耀金鏈無異,都是用他人崇拜喂養自我虛榮。
03
報復宣泄害人害己
英劇《福斯特醫生》中,發現丈夫出軌的女主角,惱羞成怒選擇與年輕商人睡在一起。她冷笑著對鏡頭說:"我要讓他體會同樣的背叛之痛。"
這種"同態復仇"看似解氣,實則是典型的"稟賦效應"認知偏差,為懲罰對方而自我傷害,最終讓女主角失去孩子撫養權,在暴雨中嘶吼:"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還有《雷雨》里的繁漪,在周樸園的精神禁錮下,故意與繼子周萍私通。曹禺借她之口控訴:"我就是要讓他知道,什么叫做以牙還牙!"最終卻導致三個年輕人死亡,自己在暴雨中瘋癲。
報復是往自己的傷口撒鹽,卻期待別人喊疼,既可悲又愚蠢。
婚外情從不是武器,而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雙刃劍。
04
寫到最后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寫道:"人類總試圖用浪漫幻想對抗道德焦慮,卻忘了幻想破滅時的精神崩塌。"
所謂婚外情,只是披著愛情嫁衣的罌 粟而已。
那些聲稱"不要名分"的第三者,提供的從來不是愛情,而是慢性毒藥:
在一起前3個月,像多巴胺緩釋膠囊,讓你誤以為找到人生解藥;
6個月后,變成腎上腺素注射器,需要更刺激的謊言維持關系;
1年后,終成毒姘,透支你的聲譽、財產與心理健康。
真正殺死婚姻的從來不是第三者,而是我們自己親手放棄的修復能力。學會反思與修復,枯木也能逢春。
發起#婚姻修復21天行動#,每日完成1件小事,一個月后感情必定會有變化:
? 第1天:重讀結婚誓言
? 第7天:創造15分鐘深度對話(關閉手機)
? 第14天:共同整理婚書/蜜月照片
? 第21天:寫下對方三個未被察覺的付出
點擊轉發,讓更多又裂縫的夫妻學會修復。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生活一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