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衛八是土星的第三大衛星,直徑約1470公里,以其獨特的“陰陽臉”和赤道上1300公里長的“人工焊接痕”聞名太陽系。
從照片上來看,土衛八的“陰陽臉”主要是兩半球的明暗差異:一面明亮(反照率0.5,類似冰面),一面暗淡(反照率0.05,稱卡西尼區),視星等差1.7等,亮度反差10倍,1671年,卡西尼發現土衛八在土星西側明亮,東側“消失”,推測其半球差異,2004年,卡西尼號探測器證實這一特征,拍攝到暗區覆蓋半個星球,像個“涂黑的核桃”。
2023年《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表明,暗區(卡西尼區)覆蓋1-2厘米厚的暗色物質,可能來自土衛九(Phoebe)的塵埃。土衛九的環狀結構(Phoebe環)釋放微米級顆粒,土衛八因潮汐鎖定(一面恒對土星),迎向軌道方向的一面捕獲這些塵埃。
土衛八自轉周期79天(土星衛星中最長),暗區吸熱(溫度128K)強于明區(113K)。2022年《自然-地球科學》指出,暗區冰體升華,殘留粗屑變黑;升華的水汽在明區(隆塞斯瓦列斯區)冷凝,形成亮冰。這種正反饋放大反差,塑造“陰陽臉”。
卡西尼號光譜分析顯示,暗區含碳質化合物(類似隕石),與土衛九成分一致,非人工物質,明區為純水冰,符合自然地質過程。
不過外星人愛好者認為,土衛八其實是一艘外星飛船,“陰陽臉”是飛船偽裝,暗區是人工涂層,但卡西尼號未檢測到金屬或非自然元素,熱反饋模型完美解釋反差,無需外星干預。
這條焊縫的官方名字是赤道脊,長1300公里,寬20公里,高13-20公里,環繞星球四分之三,像“核桃縫”或“焊接痕”。
2024年《自然-天文學》建議,土衛八內部水冰(占80%)在地質活躍期從裂縫涌出,在赤道凝固,形成脊,土衛八密度1.08克/立方厘米(近似水),支持冰體主導。
2021年《天體物理學雜志》提出,土衛八形成初期,引力捕獲塵埃形成環(如土星環),后因自轉減慢,環物質沿赤道崩塌,堆積成脊,類似結構見于土衛十五和土衛十八,但規模小。
還有一種可能是土衛八早期的快自轉(估計10小時)使星體扁平,赤道隆起。土星潮汐力減緩自轉至79天,厚殼固定形狀,留下脊,2023年《科學》模擬支持此說,排除鋁-26加熱需求。
土衛八的奇觀激發想象,其實類似月球“空心論”或費米悖論的外星猜測,2025年《自然》預測,未來探測或深入土星系,分析土衛八地表,徹底排除飛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