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旬的中國手機市場,上演了一場充滿戲劇性的份額爭奪戰,各大廠商之間的排名,真的和此前變得與眾不同。
尤其是隨著國家補貼政策持續發力、廠商促銷節奏提前,以及蘋果史無前例的降價策略,W20(5月12日-5月18日)的單周銷量榜單呈現劇烈震蕩。
蘋果以21.5%的份額強勢登頂,小米、vivo緊隨其后,而華為罕見跌至第四,市場格局的洗牌速度遠超外界預期。
這場競爭不僅反映了價格戰與技術迭代的雙重驅動,更揭示了政策導向下消費行為的深層變化,因此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下吧。
首先是iPhone手機呈現了逆襲的姿態,此前蘋果已連續多季度在中國高端市場份額下滑(從2022年的75%降至2024年的54%)。
但在5月10日突襲式調價后,其單周激活量直接翻倍,iPhone 16 Pro與Pro Max系列疊加國家補貼后,起售價大幅度下探,直接覆蓋了中高端消費者的心理閾值。
數據顯示,僅iPhone 16 Pro單周激活量便突破52萬臺,Pro Max達32萬臺,二者合計貢獻了蘋果近80%的銷量增量。
這一策略的成功得益于兩點:精準定價與補貼聯動、錯峰618的時機選擇,避免了與小米、OPPO等品牌的正面價格戰,反而以“早鳥優惠”搶占先機。
不過當iPhone手機份額大幅度提升的時候,華為手機的份額卻走低了不少,要知道華為在W19(5月5日-11日)仍以17.4%的份額穩居榜首,
但一周后卻滑落至第四位(14.3%),這一波動暴露了其市場策略的潛在短板,一方面是高端機型受補貼限制。
旗下的Mate 70系列與Pura X系列雖憑借麒麟芯片與HarmonyOS生態保持技術優勢,但主力機型售價普遍高于6000元,無法享受國家補貼,導致中高端市場被蘋果降價機型分流。
另一方面,Nova系列新機尚未大規模上市,而舊款Nova 13雖位列前18周銷量第四,但在W20的促銷潮中缺乏價格競爭力。
不過,華為的短期下滑或為戰術性調整,其供應鏈自主化突破與折疊屏技術儲備(如Pura X系列)仍具長期優勢,預計Nova14系列開售之后,中端市場將迎來反彈。
然后是小米以15.9%的份額位居第二,vivo(含iQOO)以15%緊隨其后,二者共同構成了蘋果之外的“第二增長極”。
其中小米的補貼協同策略:小米15系列通過“國補+門店直降800元”的組合拳,將起售價壓至4000元以下。
同時以玄戒O1芯片、澎湃系統強化高端形象,形成“低端走量、高端樹品牌”的雙軌策略,也是持續刺激用戶產生選擇欲望的關鍵。
而vivo的細分市場深耕也是很強,旗下的X200系列憑借天璣9400與驍龍8雙平臺覆蓋不同價位段。
同時X200 Pro mini等差異化機型則精準捕捉女性與年輕用戶需求,推動其市場份額環比提升2個百分點。
更何況vivo旗下的性價比機型一直都在發力的過程中,估計要不了多久的時間,份額的實力會得到完美展現。
只不過小米與vivo均未在W20釋放全部促銷資源,其618主戰場或集中在5月下旬,屆時榜單排名可能再次洗牌。
然后就是榮耀以11.5%的份額跌至第六,成為頭部品牌中跌幅最大的廠商,希望接下來的榮耀400系列發布之后,能夠得到改善了。
OPPO(含一加)以13.1%的份額位列第五,表現相對穩健,這點也是因為此前的全系列直屏策略以及Reno14系列起到了作用。
同時也可以看出來,W20的份額震蕩僅是2025年手機大戰的序幕,后續競爭將圍繞兩大主線展開。
分別是618促銷白熱化與技術護城河爭奪,只有把兩者都做到了極致,手機廠商才能夠在接下來的市場中取得高熱度。
最后想說的是,蘋果的降價逆襲印證了“沒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敏捷的玩家”,華為的短暫下滑則警示了政策敏感期的戰略容錯率。
那么問題來了,大家對此榜單有什么看法嗎?一起來說說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