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提出的“克制貪婪,只掙一點點”的經營理念,既是小米商業策略的核心,也是其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種理念在科技行業引發了廣泛討論,既受到認可也面臨爭議,需從多維度進行評價:
---
一、核心理念與用戶價值的統一
1. 硬件利潤的自我約束
2018年小米董事會決議將硬件綜合稅后凈利率永久限制在5%以內,超出部分返還用戶。這一承諾打破了傳統硬件行業追求高毛利的慣例,例如小米14系列手機以3999元起售,性能對標競品但價格低20%-30%,直接讓利用戶。通過“薄利多銷”策略,小米迅速積累用戶規模,截至2024年,其智能手機出貨量穩居全球前三,IoT設備連接數超6億。
2. 構建用戶信任與品牌忠誠
雷軍將利潤視為“做好產品的自然結果”,而非目標。通過高性價比產品(如799元的初代紅米手機)觸達下沉市場,小米在發展中國家市場推出本地化產品(如印度方言系統支持、非洲超長待機手機),形成“科技普惠”的品牌認知。用戶基數的擴大反哺生態鏈發展,2024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341億元,毛利率高達76.6%,印證了“硬件引流、軟件盈利”的協同效應。
---
二、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平衡
1. 生態鏈閉環的長期布局
小米以硬件為入口,構建智能家居生態(如米家產品),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品成本,例如空氣凈化器價格僅為行業均價的60%。這種模式既擴大市場份額,又通過互聯網服務(廣告、游戲分發)和生態鏈企業投資實現二次盈利,2024年互聯網服務毛利潤達261億元,貢獻總毛利潤的36.6%。
2. 研發投入與利潤克制的辯證關系
盡管硬件利潤受限,小米研發投入占比從2018年的3.3%提升至2023年的6.7%,累計投入超100億美元研發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雷軍強調“克制貪婪”并非放棄利潤,而是將資源向技術突破傾斜,例如自研澎湃芯片、影像技術等,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
三、對行業與社會的雙重影響
1. 倒逼行業變革
小米的低利潤策略促使智能手機、家電等領域出現更多性價比品牌,消費者得以享受價格更低、質量更優的產品。例如,中國智能家居均價下降40%,加速產品普及。
2. 社會價值的延伸
小米將部分利潤投入教育捐贈(如13億元支持高校科研),并通過規模化量產推動科技產品平民化。這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循環,與雷軍“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的企業使命相契合。
---
四、爭議與挑戰
1. 盈利透明度的質疑
盡管硬件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但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率高達76.6%,汽車業務毛利率超20%,被部分網友質疑“隱性盈利”。雷軍解釋稱“5%紅線”僅針對硬件業務,其他業務需獨立核算。
2. 長期可持續性的考驗
在存量競爭時代,如何平衡低利潤模式與高研發投入、生態鏈擴張的需求,仍是小米的挑戰。2024年小米現金儲備超1500億元,但造車等新業務仍需持續輸血。
---
五、總結:商業本質的回歸與超越
雷軍的理念本質上是對傳統商業邏輯的重構:
- 短期:通過讓利獲取用戶信任,打破“高毛利陷阱”;
- 長期:以生態鏈和科技創新構建護城河,實現“少即是多”的規模效應。
正如《道德經》“知止不殆”的智慧,這種經營哲學既是對市場規律的敬畏,也是對“科技普惠”初心的堅守。若小米能持續兌現技術承諾并維持用戶信任,或為中國企業開辟一條“規模制勝+生態共贏”的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