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戀綜,滿屏的“預制味”。
冷眼不知道已經在多少檔戀綜里看到這樣的情節:男女嘉賓初見就一見鐘情,兩三期節目之后鲇魚嘉賓登場,攪亂戰場,CP大亂燉后一一配對,節目還沒結束就無限撒糖,為轉型網紅躍躍欲試。
冷眼真的想問,在這樣的配對游戲里,真誠地遇見一個喜歡的人到底還有沒有可能?
不得不承認,戀綜現在已進入內省創新的階段,過往的模式迫切需要突破。
之前有了《有你的戀歌》“戀愛+音樂”的創新,未來這樣的創新一定會越來越多,那么還有沒有什么思路是當下的戀綜創新可以借鑒的?Netflix最新推出的《線下戀愛》給了冷眼答案。
離開手機,用十天的時間在一場異國旅行中找到愛情的日本戀綜《線下戀愛》,到底為什么被豆瓣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看的戀綜?冷眼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
(含劇透)
真“日劇純愛”式戀綜
節目一開篇,就是全新的戀綜設定,完全驚艷了冷眼。
一開始,十位嘉賓就被沒收手機,散落在尼斯這個完全陌生的法國城市里。
偌大的城市,沒有手機,沒有固定的戀愛小屋,甚至都沒有全體嘉賓出場見面的環節,這樣的開場讓冷眼疑惑,這要怎么談戀愛?
按照以往的經驗,戀綜總是會在第一次的嘉賓見面上下功夫,像《半熟戀人》第一季讓嘉賓們隔著馬路遙遙相望,《有你的戀歌》開場甚至搞了一個“蒙面歌會”,用音樂識人。
但在《線下戀愛》里,最能凸顯人設的“初登場”環節通通沒有。
沒有手機的嘉賓們,只能靠節目組提供的一本指南書,互相認出彼此。
因此,在第一期中,一半的嘉賓都選擇了去海邊散步試圖偶遇,但只有翔看到了同樣拿著指南書的米米,從背后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探頭向她打了個招呼,落日余暉下,這樣的異國邂逅,浪漫得如同偶像劇一般。
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次不帶任何預兆的遇見,兩個人之間的心動可能,遠比普通戀綜刻意安排一場正式的見面會要多得多。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嘉賓第一天都能收獲浪漫偶遇。
嘉賓七海、透子就在第一天毫無所獲,但在第二期里,他們可以通過貫穿節目始終的寫信環節,開始戀愛的主線。
節目組在城市里留下了一個聯絡處:瑪歌書信廳,作為嘉賓們在尼斯這座城市里的錨點。
小屋不是嘉賓們的居住地,但有著所有嘉賓的信箱,嘉賓們可以隨時來小屋寫信邀約或者查收信件,但能不能看到,想不想看到,全憑自己。
所以第一天沒有遇到任何人的七海,就主動給絢亮寫了信,原因也很簡單,他的信箱在最中間。
這就解答了冷眼一開始的問題:他們要如何展開戀愛?
或是偶然的邂逅,或是鄭重其事地寫下一封信見面邀約,就像陸所說的“以前的約會就是發一條短信,很隨意,但寫信就需要投入很多的情緒和感情”。
也正是這樣,嘉賓們會更重視見面的機會,因為沒有聯系方式,寫信又有延遲,所以在節目里,嘉賓們甚至會等幾個小時,只為親口邀請對方第二天見面。
這完全是《從前慢》的具象化。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放下戀綜的加速度,《線下戀愛》用寫信這種笨拙但真誠的方式,呈現了戀愛最本質的靈魂吸引。
而這反倒讓一檔戀綜有了日劇般的純愛質感。
像是七海和絢亮,因為沒有手機無法約定具體的見面時間,絢亮就在書信廳硬生生等了幾個小時,而七海剛剛結束上一場會面,就奔跑著去見絢亮,在一場戀綜中復刻了“日劇跑”的經典名場面。
而像透子,一開始就對雄大一見鐘情,會在看到他的信的時候歡欣雀躍,會為了約會買好看的衣服,會在約會的時候期待地請求一次牽手……
如此的真誠,少了戀綜里諸多的猜疑和試探,反而讓節目更加動人。
而更讓冷眼感動的是,在允許感情慢慢發酵的《線下戀愛》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陸和米米可以在海邊接吻,翔和奏香也可以約定先以朋友的方式相處;
真帆沒有遇上合適的人,就把旅行當中純粹的放松,甚至瀟灑地放棄最終選擇,獨自一人踏上歸途;
透子愛而不得,明知對方已心有所屬,但仍然愿意義無反顧地等待一個人。
當這些故事發生在異國他鄉,陌生真空的環境里,對于愛情的期待和對于自我的堅持,反而拉扯出巨大的張力,冷眼似乎忘記了自己在看戀綜,好像在看一場講述愛情和成長的電影。
這些都是冷眼在國內戀綜看不到的景象。
國內的戀綜越來越像競賽,節目組會設置各種各樣的模式,在封閉的戀愛小屋里無限提升感情濃度,推著嘉賓們緊鑼密鼓地約會,互相試探對方的心意,力爭在十天內走完約會、告白、戀愛的全流程。
因此,在國內戀綜里,嘉賓連談戀愛都是追求效率的,在節目里如果沒有找到另一半竟然還會焦慮,會覺得失去了來節目的意義。
但在《線下戀愛》里,愛情只是一部分,沿途的風景,友情的群像,都是戀綜的故事,而從字斟句酌的寫信,到時針流轉的期待,“慢熟愛情”讓“真誠”有了實感。
形散而神聚,緣分是支點
回到敘事上來說,為什么一場脫離現實的異國愛情之旅,節奏緩慢,卻并不會讓人覺得無聊跳戲?
我們會發現,《線下戀愛》無論模式如何設計、情節如何展開,都扣住了一個母題:緣分。
最明顯的就是一開始的初遇:沒有了明確的時間地點,相遇要純靠“緣分”。
節目甚至創意性地給每個人設計了小人形象和地圖坐標,觀眾仿佛是在更高的維度玩“模擬世界”游戲,觀察他們什么時候相遇,他們會如何相遇。
當挑起了觀眾的好奇,節目組極其聰明地用指南書來引導“緣分”的發生。
前面提到了,指南書是嘉賓們互相認出彼此的信物,除此之外,指南書也提供給嘉賓們在尼斯的行動路線,其中包含了尼斯這座城市里適合約會的餐廳和景點,甚至細化到了一家家特色小店的商品和開放時間。
所以嘉賓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由選擇約會的場景和內容,反而是當節目組的介入降到最低,嘉賓們的每一次偶然的互動才有了更多“命中注定”的味道。
像是雄大和絢亮先后來到一家二手衣服店,雄大一開始看中了一件大衣,但猶豫了許久沒有下手,當他再回到店里,卻發現大衣已被別人買走,而這個人正好是絢亮。
巧的是,這件大衣似乎暗示了之后的愛情走向。
絢亮對七海一見鐘情,并且毫無保留地向七海表達了自己的喜歡,而雄大卻一直在糾結,直到最后才確認自己的心意,但絢亮和七海早已雙向奔赴。
除了前期自由的約會探索,節目的重頭戲“許愿信”更是將緣分的“奇妙”最大化。
旅行第三天,節目組安排了十位嘉賓第一次見面,并給每位嘉賓一封“許愿信”,可以邀請一名異性進行約會旅行。
節目組的規則設計很有意思,不是十個人同時去約會,而是分五天,每天有一位男性嘉賓和一位女性嘉賓可以邀請別人踏上“許愿信”的旅行,但被分到同一天的兩個人不能互相邀請。
這就讓一開始的局勢在“緣分”的指引下有了微妙的變化。
最先見面的翔和米米意外地都在同一天出發,剛好就是發完許愿信的第二天。
起初翔和米米互有好感,但有了這個意外,翔和米米分別選擇了完全不熟悉的奏香和陸,但沒想到這個選擇卻意外成就了這兩對CP一見鐘情并走到最后的緣分。
而“許愿信”環節最特別的一點是,約會邀請的對象不用立刻確定,在約會旅行前一天將許愿信交給對方即可。
這其實讓每一天的約會都影響著“許愿信”的選擇,成為感情的變量,再次彰顯緣分的力量。
絢亮和雄大都曾邀請七海約會,但最先認識的絢亮已經占據了七海的心,即使雄大足夠努力,七海還是將最后一天的滑雪“許愿信”交給了絢亮。
而熏和米米的約會一直都不算愉快,當約會結束的米米回到住處,看到陸拿著“許愿信”等在門口,才促使兩人在最后的約會旅行中,真正確定了彼此的心意。
在《線下戀愛》的戀愛敘事中,緣分不僅僅是天定,還需要自身的努力爭取,正是在足夠多的變量下,有了足夠堅定的選擇,“命中注定的愛情”才有了具象的表達。
最后,當十場旅行結束,嘉賓們要面臨最終選擇,節目組又再一次把選擇交給“緣分”。
每個人只能寫信給一個人,定下時間地點等待對方的出現,也可以選擇拿走手機提前離去。
七海和絢亮不約而同地寫下公園門口,是第一次約會因為時間太晚而錯過的景點;
米米和陸默契地選擇了海邊,是他們相處最多的地方;
但因為猶豫錯過的雄大和愛而不得的透子,卻沒有得到緣分的垂憐,獨自等待了一整天。
可以說,戀綜所追求的命中注定的緣分,在《線下戀愛》里寫信和寄信的來回里,全部有了回應。
從偌大的城市里命運般的相遇,到自由約會環節為嘉賓創造自然互動的契機,再到戀愛旅行“許愿信”里充滿意外和巧合的選擇與被選擇,直到最終讓愛情接受緣分的驗證。
觀眾也跟隨著旅程一起,體驗著情感的起伏和緣分的玄妙。
其實戀綜的創新很多,它的類型特點決定了它必須不斷解讀愛情母題的全新表達。
但目前,國內大多數的戀綜還是在模式上做文章,而《線下戀愛》卻是真的給戀綜在敘事上的一個新主題,讓戀綜所追求的“緣分天注定”,不再是刻意制造的劇情,而是用立得住的模式做敘事上的引導,讓“緣分”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最終讓一場“沒有手機的戀愛”,成為了戀綜創新的滿分教科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