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名為《姥姥》的紀錄片,讓人五味雜陳。
其中有個采訪的環節,有位幫女兒女婿帶娃的姥姥,無奈的說道:
幫著帶娃很久了,但是女婿從來沒有叫過自己一聲媽。
面對鏡頭,她說自己現在想開了,本身就是出于心疼閨女的想法,默默無聞,做個無名英雄挺好的。
話雖如此,可她眼神里的落寞與失望,仍然透過屏幕,讓每一個人都為之心酸、淚目。
根據一則統計數據表明:
目前,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之前,有將近80%的家庭,存在老人帶娃的情況。
而另一則關于帶娃人選的調查顯示,在有效的投票里,有將近50%的家庭,都是由姥姥帶娃。
可現實問題是,姥姥帶娃,雖然蘊含著舐犢的濃濃深情,但很多時候,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和肯定。
尤其是有的姥姥,背井離鄉、拋下老伴,獨自進入女兒女婿的家,擔負起照顧孩子的重任,卻換來了無助與失望,那該是何等孤立無援的境遇呢?
所以今天就想跟老人們聊聊,并非所有的情況,都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說,碰上有以下這些特點的女婿,就算能帶娃也別幫忙,當心出力不討好,還惹嫌棄。
01.缺乏感恩之心的女婿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位姥姥,從女兒女婿的孩子出生開始,就從老家趕來給他們照顧孩子。
三年時間,任勞任怨。
平日里做飯做菜,哪怕自己吃不成辣,也會緊著年輕人的口味。
因為每天照顧孩子忙,她只有等到晚上大家都休息了,才敢躲在客廳的角落里,給遠方的老伴打一通電話,訴說想念。
在這位姥姥心里,哪怕自己身心俱疲,但只要女兒女婿過得幸福就行。
可一件事情的發生,卻讓她突然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換來的都是不值得。
有次孩子發燒,女兒在出差,女婿在上班,老人家給他們打電話都打不通,無奈之下,只能用土方法,給孩子捂了好幾層被子,想著出一身汗就好了。
結果女婿下班后看見這一幕,當即就甩了臉色,一邊抱著孩子去醫院,一邊不滿的說:都什么年代了,還用過去那一套,孩子出啥事,這個責任誰來負?
這位姥姥說,那一刻她像是犯錯的孩子一樣,呆呆的站在原地,低著頭,久久沒有回過神來。
說實話,像這類女婿,最好還是不要幫著帶娃了。
因為這類人,往往沒有感恩之心,他們會在你有價值時,把你吃干抹凈,等到你沒有價值了,就會露出自私冷漠的獠牙。
02.挑剔苛刻的女婿
像是那些需要老人帶娃的家庭,往往是權衡利弊之后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就像有的人說的那樣:
如果家里經濟條件好,可以雇得起保姆,或者可以留一個人專職帶娃,那肯定不會犧牲老人的晚年幸福。
說白了,就是家庭狀況不允許,才讓老人挺身而出。
而這背后,往往有個“求”字。
可有的女婿呢,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覺得姥姥來帶娃,是天經地義的。
更可怕的是,明明自己并不能在帶娃問題上盡心盡力,可偏要顯現出一副啥事都要摻和一腳的挑剔和苛刻。
比如,對老人的帶娃方式百般不滿,從飲食到教育,樣樣都要指手畫腳。
有的女婿更離譜,對上門來替他們帶孩子的老人的生活習慣,也有著非常多的意見。
久而久之,這種不近人情、不知感恩的挑剔苛刻,就變成了懸在老人頭頂的一把“利刃”,讓老人終日過得謹慎小心、唯唯諾諾,各種壓力也接踵而來,讓人喘不過氣。
所以要是遇到這類女婿,還是盡早離開吧,否則,出力不討好,還會惹人嫌棄。
其實,姥姥這個角色,只要甘愿帶娃,對女兒女婿的生活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托舉。
她們把自己的畢生積蓄,變成嬰兒尿布和奶粉,用自己不夠硬朗的身體,去追逐學步的孩子,實則都是在為子女搭建繼續攀登人生的云梯。
作為年輕人,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世上本就沒有免費的午餐,哪怕是骨肉血親,也是如此。
當老人用生命余暉,為自己照亮前路時,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用感恩的話語,去溫暖他們的心,更應該用行動,去回饋這份沉甸甸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