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27
赤嶺小孩哥上演現實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大家都刷到了吧。
10歲,一天一夜,沒吃沒喝……阿亮的魔幻經歷,迅速在社交平臺掀起狂歡浪潮。
網友們有制作各種表情包,稱贊他 “特種兵式生存”的;有調侃感慨老祖宗在下面疏通關系,助其躲過一劫的;還有直接喊話海軍招人的……
但在集體圍觀背后,我們不得不思索一個尖銳的問題:
若沒有這段充滿戲劇張力的救援影像,這個男孩,是否還會和現在一樣,被大家追捧?
還是會被老師家人鄰里揪著“偷皮劃艇”,“沒安全意識”等問題行為,被簡單歸類為“作死熊孩子”?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公眾注意力隨著算法推送轉移后,那些同樣具有冒險特質卻缺乏視覺沖擊力的,淘氣的或特殊的兒童,比如自閉癥譜系群體,是否注定要承受社會認知的二次碾壓?
整理 |夏天
編輯 | Jarvis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
2025年3月21日,是改變阿亮命運的一天。那天晚上, 10歲的他像往常一樣溜出家門。
這一次,他偷偷解開景區碼頭的塑料船纜繩,帶著釣魷魚的竹簍獨自駛向夜幕中的大海,然后迷失了方向……
第2天下午,三亞后海灣的漁民發現這個渾身通紅、嘴唇干裂的男孩時,他已在茫茫大海上顛簸了整整30公里。被救上船時,阿亮的第一句話是:“叔叔有飯嗎?”
圖源網絡侵刪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能“駕馭”大海,在生死邊緣徘徊20小時的少年,竟然記不清父母的電話號碼
沖突的形象,電影般的經歷,小孩哥最后在海上被救的視頻,瞬間傳播。社交媒體上,“地表最強小孩哥”的稱號不脛而走。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阿亮的家庭情況被逐漸曝光:家里共有4個孩子,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環衛工人,平日里工作繁忙,無暇顧及他們,阿亮長期處于放養狀態。
同時被扒出的,還有他的“黑歷史”:被罰站講臺、爬樹、爬路燈桿,甚至多次離家躲進山林。派出所曾帶他到教養所體驗生活,父母也因這些事嚴懲過他,甚至將他吊起來體罰,可收效甚微。
圖源網絡侵刪
令人意外的是,阿亮的這些令父母頭疼的行為,在這場網絡狂歡中,竟被悄然洗白,不少人甚至用這些事調侃他果真 “不一般”。
然而,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痛。細細剖析阿亮事件,就會發現圍觀者大多抱著獵奇心態,那些肆意調侃、消費阿亮的網友,可能并不明白,家長為矯正孩子行為,內心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當然,阿亮只是有些皮,生存能力和心態那是杠杠的,經過這一遭,那些頑皮的經歷也能被做出另一番解讀。
圖源網絡侵刪
相比之前,其他同樣有“頑皮”行為的孩子,就沒有這樣幸運了。
比如自閉癥孩子,他們因為障礙,缺乏安全意識,也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父母為糾正其行為,也常常是使出渾身解數。
仔細想來,阿亮的成長軌跡與許多自閉癥兒童的家庭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父母為了生計奔波,教育方式簡單直接,學校又缺乏個性化引導。
但阿亮幸運地因這場意外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更多自閉癥孩子卻依然在“熊孩子”的標簽下默默掙扎,無人問津。
偶爾有幾個出圈的譜系孩子,要么是因為在公共場合的不當行為被圍觀,要么是因為某個比較“天才”的方面被人挖掘出來。
從“被排斥者”到“治愈系網紅”
特別的孩子,走紅網絡,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這或許是件好事。
比如前段時間憑借“高顏值+音樂天賦”走紅網絡的自閉癥青年小岱,也曾受到了很多關注。()
圖源網絡侵刪
走紅后,小岱被贊為 “墜落人間的天使”;但走紅前,讀書時期的小岱,卻屢遭排斥與欺凌。
對于不一樣的孩子,公眾總是熱衷于把他們塑造成“奇跡少年”或“問題兒童”,卻忽視了他們的個體復雜性與真實需求。
阿亮這些充滿“野性”的冒險行為,小岱身上散發出的“治愈感”,在包裝之下,都成了流量密碼。
事實上,有很多和阿亮一樣的農村孩子都曾有過類似的大膽的行為,也一度讓學校、家長和鄰里頭疼。
就說阿亮偷走景區船只這事,如果他當晚順利返回并被抓包,想必少不了一頓豬肝炒肉,甚至父母還要被景區叨叨幾句。
圖源網絡侵刪
同樣,自閉癥兒童的許多行為不可控,個別意外走紅的孩子會被理解和包容,但更多的人卻仍然被誤讀著,覺得他們“調皮”或“故意作對”。
最近走紅的阿亮和小岱,一個是性格頑皮,一個是先天障礙,雖然看似不同,卻有很多相似之處:相比大多數規矩、聽話的孩子,他們都屬于特別而且難管的娃。
相比在鏡頭前被圍觀和贊美的那些點,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養育者自己清楚。
這類孩子在常規的教育下,很難成為大家眼中的優秀學生,但在針對化的教育下,卻能夠發揮所長。
比如阿亮,很多網友發出感慨:管好了是個人物,管不好就是社會包袱。
流量終將逝去,教育才是核心
網紅是一時的,尤其是跟孩子相關的。他們終究會成長、改變,等有一天公眾發現他們跟自己心中的“人設”形象不符時,又會將其推倒、甚至碾壓。
我們關注和孩子相關的網絡熱點,除了一時狂歡,更應該透過個體思考關注背后的群體。
圖源網絡侵刪
阿亮的漂流和自閉癥群體的生存困境,其實共同指向了一個核心命題:
當家庭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時,學校和社會應該給予怎樣的支持?
在標準化的要求之下,孩子的天性該如何保護或發揚?
如何在教育體系與社會環境中搭建包容性成長生態,讓特別的孩子既能安全探索世界,又能獲得適性發展空間?
對家長、學校、社會來說,教育既要有標準化,也要有個性化。
尤其是特別的孩子,更需要三重"安全網"——允許試錯但不致命的教育緩沖帶、接納差異而非獵奇的社會包容度、支持探索而非限制的成長生態圈。
三亞后海灣的浪花歸于平靜,阿亮的故事終將淡出熱搜,但對教育的思考卻是永恒的話題。
圖源網絡侵刪
這里,也特別推薦大家去學習和實踐中山三院鄒小兵教授提出的“教育三原則”:
原則1:理解、包容、接納、尊重、賞識自閉癥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
原則2:快樂、適度、巧妙地提升自閉癥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他可能的或已經出現的情緒、行為問題,引導孩子進步。
原則3:發現、培養、轉化自閉孩子的特殊興趣和能力,讓孩子能有所成就。
當理解取代誤解,支持取代指責,每一個看似 “難以管束” 的孩子,都能在屬于自己的人生航道上揚帆起航,書寫獨一無二的成長傳奇。
畢竟,教育的真諦,并非馴服一匹野馬,而是為它指引一片草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