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秋彤
編輯 | 肖嘉
新媒體編輯丨實習生 高冰潔
“我國不斷健全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和成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基本養老保險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隨著人口形勢深刻變化,養老保險制度面臨多重挑戰,應當提速養老保險改革,及早謀劃,積極應對”,3月2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黨委書記,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改革”分論壇時表示。
郭樹清從縮小群體差異、推進醫養結合改革、個人財富及家庭資產支持等方面,對提速養老保險改革,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給出了建議。
郭樹清認為,應當逐步縮小不合理的群體差異、地區差異以及城鄉差異。職工、居民、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三個體系的劃分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目前的差別過大。例如,2024年居民養老金平均每月約240元,僅相當于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低保標準的40%,遠不能覆蓋基本生活開支。職工養老金則是居民的約14倍,存在很大待遇差距。
郭樹清建議,未來可以嘗試調增居民基礎養老金,爭取在未來五到六年內,居民養老金逐步追平城鎮職工低線水平,縮小城鎮老年人與農村老年人的平均收入差別。
在醫養結合方面,郭樹清表示,未來應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改革。近年來,各地在醫養結合領域做了大量改革探索,例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在49個城市試點,覆蓋1.8億參保人,為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護理服務。現在人們習慣性地把養老分成“樂老”?“享老”?和“?護老”三個階段,越往后醫養結合越重要,支出的財務資源占比越多,直接決定老年時期總的生活質量。
郭樹清建議,應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長期護理保險,我國有超過4000萬失能半失能人群,這能有效解決“一老失能,全家失衡”問題。針對性推出老年特有病的健康保險,比如骨質疏松癥、阿爾茨海默病等特病險種,切實提高患病老人生活品質。
郭樹清還表示,雖然目前居民存款和自有住房等資產都可用于養老,但在實踐中常常在流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存在隱憂。例如,個人人生中很可能遭遇各種變數,財富狀況極可能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再如,居民財富分布差異懸殊,我國10%的儲戶合計持有大約75%的銀行存款,理財、證券等金融財產更集中在高收入人群。加之,財富市場風險較大,個人管控風險多數時候無法跨越較大周期,房產等不動產存在短期應急變現難度大等問題。若能從根本上破解這些難題,個人財富和家庭資產則可以穩定、便捷、高效地用于養老支出。
郭樹清建議,一方面,應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占比,健全直接稅體系,防止財富進一步分化極化,縮小貧富差距。另一方面,要引導社會更好樹立投資風險意識,合理規劃個人和家庭資產分布,倡導適度和理性的分散投資。同時,要持續深入推進資本市場法治建設,打造陽光透明、規范有序、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鼓勵散戶投資者更多通過合格機構投資者,實現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推動更多地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掃碼向我爆料!
不想錯過21金融圈的新鮮資訊,請關注我們
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