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御風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對中國一改此前的敵視態度,在多個公開場合對中國拋出橄欖枝,呼吁改善兩國關系,妥善處理中印邊界爭議。
據俄衛星網援引印媒報道,當地時間周三,印度外長蘇杰生公開對中國喊話,指出雖然中印在未來肯定還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兩國有辦法“在不發生沖突的前提下”解決相關問題。蘇杰生認為,2020年那樣的事件“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印度外長所說的“2020年之事”,顯然指的是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的沖突。據悉,2020年6月15日,印度軍隊違背和中方達成的協議,蓄意出動大批“精銳部隊”越線發動挑釁,還悍然襲擊中方邊防部隊,隨后引發了大規模的激烈“肢體沖突”。隨后解放軍果斷采取自衛措施,集結兵力對印軍發動反擊,最終贏得了此次邊境較量的勝利。
據報道,印度軍方事后承認,有20名印軍官兵在沖突中死亡,解放軍也證實有4人犧牲。隨后公開的沖突細節顯示,解放軍雖然遭到印軍偷襲,處于以少打多的不利局面,但憑借著高度的組織和紀律性,很快就扭轉了局面,將越線挑釁的印軍擊潰,除了在沖突中被打死的印軍外,還有數量不明的印軍落入冰冷的河流中淹死,或在嚴寒環境中傷重不治,解放軍出于人道主義救治了大批印度傷員,隨后在和印軍的交涉中,將這些印軍俘虜送回,并將繳獲的印軍武器一并交還。
雖然印度方面在沖突之后,極力否認吃了大虧,并援引所謂“外國媒體”的消息稱解放軍在沖突中傷亡更大,但是謊言終于改變不了真相,隨著越來越多照片和視頻的流出,尤其是印軍大批戰俘鼻青臉腫的照片公布于眾,印度方面編織的勝利謊言再也無法維持,可以說,中方通過加勒萬河谷的一戰,再次對印度方面打出了國威,這也是印度對中國態度變化的重要原因。
通過這一戰,印度的決策層認識到,武力手段無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只能讓印度蒙受更大的恥辱。特別是2024年10月份中印元首會談之后,兩國關系逐漸回暖,印度總理莫迪日前表示,雖然加勒萬河谷的沖突導致中印關系出現了“五年斷層”,但目前兩國正逐漸恢復“信任、熱情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莫迪還公開釋放善意,希望中印之間的分歧不會升級為爭端。
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印度決策層在2020年時誤判了形勢,自認為有了取代中國地位的實力和機遇,因此一方面在經濟上推動“去中化”,一方面在軍事上發起挑釁,試圖在邊境蠶食中方領土。然而5年下來,印度發現,中國依舊是“世界工廠”,印度也沒有取代中國的制造業地位,甚至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進一步加深,光是2024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高達103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在2020年時,印度對華逆差不光是486億美元,5年時間翻了一倍還多。
加勒萬河谷的沖突更是打醒了印度的精英階層,原來印度就算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兩國的綜合國力差距依然巨大,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對沖特朗普上臺帶來的“孤立主義”影響,印度都必須爭取中方的支持,這也是印度高層“幡然醒悟”,對中國釋放善意的根源所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